清晨,初升的霞光普照在充满生机的田野上,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红色、黄色、蓝色……在缓缓流动,逐渐消失在山谷中……
1985年9月,我被分配到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一工程公司子弟学校,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刚刚毕业的我每日笔耕不辍,用画笔无数次的将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转化成心中最美丽的色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1987年的一个早晨,刚刚打扫完办公室卫生的我拿起暖瓶正准备去打水,这是走进办公室的同事对我说:“小赵,一年二班有名同学可能是迟到了,在教室外罚站呢!”我听后,迟疑一下,顺便拿起了我读书时父母给我200元钱买的“红梅”牌相机赶了出去。到了一年二班教室门口,我看到一名男生正低着头,很委屈得靠在门口。当时的我只是想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作为我将来绘画时的素材,便按动了快门。
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我把这幅《门外》的照片寄给了《中国摄影报》和《大众摄影》。没想到的是,这幅作品竟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荣获了月赛二等奖。《门外》这幅作品的成功,为我以后创作儿童题材作品树立了信心。
“自然是最美丽的,真实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受到摄影更能表达我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独有的情感。
赤峰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加之经济上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去外地采风创作。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又回到了起点——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样的口号在我读书时就常常书写在校园的围墙内外。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镜头也自然而然的以讴歌教育事业、赞颂人民教师、范因孩子茁壮成长为主。《祖国在我心中》、《放飞》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但是,当我和王老师认识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品也开始透露出一丝丝沉重……
王老师是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老官地乡梨树沟村的一名民办教师,全名王永泉,他在梨树沟小学以任教20余年。这个学校共有三个年级,一间教室,九名学生,一名教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时,那种心灵上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破旧的教师、破旧的桌椅、尽职尽责的教师、天真无邪的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按下相机的快门。
自从与王永泉老师相识起,我跟随他拍摄了十余年,这十余年的拍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为一名教师为了山区孩子能有书读、有学上所作的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所感动。打吊针上课、背孩子过河、每星期的升旗仪式、孩子考出山村的喜悦、自家庄稼荒芜的苦恼,一次次在我的胶片中定格,也一次震撼着我的心灵。
为了支持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我经常把握摄影得来的奖金捐献给他们,还尽我所能为他们添一些教学用品。孩子们就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那一幕幕,让我永生难忘。
“加油,加油”,孩子们的喊声从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传出来,原来是学生们在课间玩顶球游戏呢。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足球场地,只能把我赠送的足球采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玩。《课间的较量》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完成了。该作品荣获“第九届国际影展”(科教、文娱、体育类)银奖。
1998-2006年间,我拍摄完成了《虎子咋了》、《虎子的节日》、《希望之声》、《咱们班》、《牵手》、《跟我读》、《民办教师》、《小强进步了》、《我要回答》;《山里娃》;《枪答》;《希望》;《小帮手》;《英子,进步了!等大家熟知的、反映山区儿童教育题材的作品。作品算不上完美,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让许多读者为之感动。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摄影爱好者。我知道我没有能力让所有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走进学校,但我用胶片记录下一个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唤起更多人对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视与关爱,这,足以让我感到满足和欣慰。
又是一个清晨,又是一片出生的霞光照射在远处的山梁上,流动的色彩又出现了。哦,原来是他们——那些让我魂牵梦萦的山村孩子们走在上学的路上,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发电厂学校
美术教师:赵志强
2007.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