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具的传承读赵国敏的《乡村档案》

林路

步入中国农村文明发展的进程,有一条重要的线索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农具的传承。农具不仅仅是一种劳动的工具,它的使用正是传统农耕技术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术,不管是外观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的转变,始终是衡定农耕技术民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因此从这样的意义上观察农具,可以发现其知识的传承不仅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农耕技术民俗与农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载体本身,农具不仅表现为减轻民众劳动负担的媒介与辅助性工具,同时作为民众生活层面的一种文化事象,农具在传承并延袭传统农耕知识的同时,还盛载着民众丰富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内涵。于是我们看到,1950年生于洛阳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赵国敏,在历经八年一直行走在自己家乡豫西地区的大部分乡村的过程中,通过独特的观察方式,积累了近千户人家生活文本,尤其是以和农具相关的视觉文本,述说着即将流逝的故事——从使用了几千年的古老农具入手,通过农具在今天“功能”的变化和对当今中国农村的意义,透视了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中国农村的全景,页关注了当代中国农民的命运。这些画面或以站立者的肖像方式出现,或以朴素动人的生活场景的展示,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田野调查”的全新文本,同时也饱含着对当代生活浓重的忧思。
赵国敏的作品似乎从地大物博的文化空间中悄无声息地挖掘出一罐“金子”,让人眼前一亮。他将这些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劳作者或是结合乡村古老的犁、耧、锄、耙等农用生产工具,在这些农具终将进入历史博物馆之前,综合成一幅幅人物与农具的视觉档案。或是在人们熟悉的乡村生活中挖掘出平凡、朴素却又不乏新意的视觉图景,力图以全方位的视角展现当代中国农村的过去与未来。
从这些鲜活的视觉画面中,让我想到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数十年前这样一个中国“田野调查”的范本,曾经从现实生活尤其是当代社会和经济角度出发所进行的深入的具有人本意味的研究,不仅具有新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了厚重的人文色彩,对后来者形成了重大的影响。赵国敏只是换了一种表述的语言,通过镜头的力量,将社会发展、家庭制度、农村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原成社会变动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无数细节,让人们由此可以对整个国家的体制、政策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体系有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他的终极意义所在。
赵国敏镜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从垂垂老矣的农夫,到耐不住寂寞的顽童,不管是否面对镜头,也都有着或凝重或飘逸的眼神,有着一瞬间透露出身份特征的独特姿态。尤其是那些古老的犁、耧、锄、耙等农用生产工具所展开的乡村故事,更是不同凡响的绝妙文本。正如作家李锐所说:几千年来,被农民们世世代代拿在手上的农具,就是他们的手和腿,就是他们的肩和脚,就是从他们心里日复一日生长出来的智慧,干脆说,那些所有的农具根本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就是人和自然相互剥夺又相互赠与的果实。于是面对赵国敏的画面,我联想到的正是一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人与农具的关联,钩织成了中国农村斑斓的锦秀。
然而这一切都即将离我们远去,这些伴随祖祖辈辈生产干活的农具即将淘汰,这一代人或者说这几代人也将成为风化的历史背景。但是赵国敏的照片会还流传下去,那些眼神、那些姿态、那些农具以及照片背后的文本,还会在许多年之后,点燃无数人怀旧的目光,激发出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灵感的火花。更有意思的是,赵国敏以其不懈的努力,试图将即将流逝的传统变成活的东西,变成一种像血液一样从人们身体里流淌出来的东西。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业文明,而农民的生活姿态尤其是农具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它特别具体也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在科学、时尚、创新的时代,工具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状态?哪怕你每天都漫步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面对中国八亿多农民,是否认真看过、是否认真想过这些生活形态尤其是这些农具对于农民来说真正的所在?赵国敏把农具作为他的视觉主题,把它看作是他镜头里的人物。而且他希望中国5000年文明传统不仅仅是他画面中的一个背景,而且是作为一种活着的东西放到每一张画面里。也许他所希望的,就是能让人们看到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这个全球化的处境之下是什么样的结局,那些操着农具的人们命运是将会走向何方。
当然这些画面不是一个答案,也不是结局,而仅仅是一种探索的开始。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赵国敏的镜头并没有把农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来描述,他的目光更远。至于把农具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内容来描述,重视文化史的延续,因为他发现了这是一个活的东西,很多农具在过去所扮演的角色,在今天它往往会以另外一个面貌出现,同时也暗示了提醒人们对这些活的文本加以更多的关注。尽管镜头中的中国农民依旧带着对土地、对农具全部的感情在那儿生存,但是他们的心灵,或者说客观上的物理空间越来越狭小,他们正在被无数舆论挤到不引人注目的非常小的角落。赵国敏在镜头中流露出来的忧思,在这里页可见一斑。
说得远一点,赵国敏的这些具有乡村档案色彩的画面,触及的正是当今中国最为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三农”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问题,它可能比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要复杂得多。赵国敏并没有将当代中国农村描述成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也没有简单地把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都当成是非常美好的过程——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往往都伴随着非常激烈尖锐复杂的社会冲突,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所以,当我们在阅读这些视觉文本时,无法不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些中国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以及中国农民和这些农具的依存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农村生活写照。尤其是那些农具曾经有过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闪烁的辉煌,以及如今人们依旧对它无法割舍的情怀,呈现出中国农村非常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力量。文明的进程不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中国农民自身蜕变的痛苦历程。正如前面所说:农具根本就是农民身体的一部分——文明的进程就此定格的瞬间,自然让人恍然若失。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