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沿华的“安善居”古宅 



    在广东省徐闻县城以东45公里处有个叫做边胆的小村子,隶属龙塘镇现西洋村委会。据《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其明代建村,而其实“边胆”是壮语地名,意为水田村之意。俗呼为“粪胆”,清代县志则载名为本胆,但建国后村民为曰其名美而取现名边胆村。村中有一幢建于明朝末间的“安善居”古宅仍保存较为完好,在这一栋深宅大院内,随处可见雕梁画栋,陡峭的飞檐老屋的不凡身世。值得称道的是,古宅里面的浮雕、木雕等构件保存完好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造型逼真。

    这座“安善居”东南朝向,始建于明末,原本是一户姓翁的人家的宅院,这支翁氏家族原籍是海南文昌人,始祖翁周能明代末年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前往南洋谋生,在南洋经年积累后翁周能回到唐山,但翁并没有象其他人那样衣锦还乡,而是在返回唐山后又到了当时广东五大港口之一的海安港从事大宗食糖贩运业,发家致富后携全家买地定居海安埠。据说其后翁周能一次骑马经过现龙塘镇边胆村时,发现此地小溪淙淙从如画般的田畴中激流,尤其是有一大片都是开满紫色毛竹随风摇曳的山地、而且此地树木连片成林溢翠,鸟语花繁而更显幽静,翁周能觉得此地虽交通不便利但超尘脱俗而不觉偏僻,于是遂在此地修建了这座宅院在当地始居。

    当时翁氏利用财力和影响力修造了一座主体四进深结构别院,即每进由正座、小院和后花园构成,其后又修建了围墙,据说当时的占地面积起码达到3000平方米,翁周能根据周围多产紫色毛竹而给宅院起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紫竹山房。这座宅院建成后不久,有陈氏人家和其他姓氏的人家也迁到此地定居,这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边胆村。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紫竹山房只是翁家的别院,其家族日常起居和商业活动仍在海安港,由于翁氏的地位太高、获利太大而遭他人嫉妒,其后更是遭遇广府、潮州两大派商帮的背腹夹击,加之后人经营不善,清代后这支翁氏家族逐渐衰落了,海安港和县城多处房产也被后人变卖,而位于边胆村的这所“紫竹山房”也被翁氏族人遗弃,到后来这座宅院只剩下一位老婆婆守宅,到清道光年间(1830年左右)这位老婆婆终于以低价将宅院卖给了村中的陈姓人家作为住宅。陈家买下这座大宅后再在后围墙外建设书斋、外廊,另外为了解决族人居住问题又修建房屋多间,其后清光绪年间陈氏族人中有一位叫做陈仗卿的人考中秀才,他为了显示学问,于是根据清代龙启瑞的《上梅伯言先生书》中的:“伏维遯迹休闲,兴居安善。”将紫竹山房改名为“安善居”,并将三字刻在正厅的门楣之上,并修建了两座牌楼。不过好景不长,陈氏在这座宅院居住到了清末,这时徐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匪乱,“安善居”这座大宅院也受冲击,陈氏族人大多被迫逃往他乡,“安善居”这座宅院也破相毕露,宅院牌楼、厢房和大多附属建筑被毁于一旦。匪乱结束后陈氏族人中曾有人返回“安善居”居住,而后又过于几十年,到了建国后的土改、文革破四旧时“安善居”再遭劫难,连房里的实木家具都全部被搬出烧毁,原本返回“安善居”中居住的陈氏族人也被迫四散躲避而从此不再返回这座宅院,而今时隔多年,这座大院也早破烂不堪,基本保持原貌的屋舍尚有正厅的“安善居”及左右厢房。

    安善居是商厝豪宅,是明清糖商发家致富后兴建院宅的缩影。虽然昔日富丽堂皇的古宅,如今只剩下一小部分。但仍可看出,“安善居”属岭南汉民居独特风格的传统建设,而且整座建筑用料考究非常考究,布置堂皇,墙体下半部分采用雷州半岛特有的玄武石,墙体上半部分则采用传统的红砖,而且前后格门高耸,宽檐广廊,光亮、庄严,格栅透风采光,格调清雅。

    三百多年间,它历经清初翁家的衰落、清末雷州半岛空前匪乱的社会动荡陈家的离散,解放后又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虽然现在边胆村的村民大多都是解放前后才从各地迁过来的,跟明清时期边胆村翁家、陈家及“安善居”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村民都知道这座“安善居”古宅是浓缩了这个村庄的历史创造,又折射出村庄民居文化内涵的人文精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明清时期当地经济、文化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连结共荣的景象。

 

长期无人居住 梁托被小榕树缠绕
 

灰雕图案[安善居]门匾和石门楹

坚固的木 .石混合梁托

精美的石雕底座和石柱子

墙体用玄武石和红砖建筑 坚固耐用

墙头的龙云灰塑

现存的[安善居]大屋和厢房

用红砖作窗体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