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于晓江摄影作品欣赏

 


于越(于利荣)1961年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工艺美术师
现供职大连开发区管委会

 

于晓江 1969年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自由摄影撰稿人
现生活在大连和北京
138049611116   0411-81702239
菲林图片社 0411-82776224

半岛大连的影像故事
定价:48元

 


    大连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城市。她诞生于殖民主义的蹂躏之下,她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胎记。她三面环海,沐浴着黄渤两海的风潮,有着博大而辽远的海洋性格。她美丽而时尚,现代又前沿。她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并不深厚,于是,大连极少有大科学家和大学者的出现。让人感到惊喜的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连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优秀摄影家,于越和于晓江便是这个群体当中比较突出的两位。
    于越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多年对艺术的追求,他已经成了一名具有相当功力和造诣的油画家。近年来,于越突然放下了画笔拿起了相机,从一个艺术领域跨进了另一个艺术门槛。而于晓江更为大胆,他甚至放弃了让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公务员职业,为了自己热爱的摄影艺术。一个敢于放弃职业而献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人,连上帝也不会辜负他的这份苦心。
    记得一位艺术家曾经说过,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的职责就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两个姓于的同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出版了这册《半岛》摄影集,为了圆心中的一个梦想。当你翻开这本纪实摄影集时,你会情不自禁进入摄影家的思想和心灵,甚至进入他的感情世界。喝着大海之水长大的于越、于晓江,作品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那就是大海的风格和性格。这里的人们生于此,长于此,大海养育了这里的人们,人们与大海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摄影家的镜头恰恰就对准丁这个广阔的世界。不仅如此,子越、于晓江手中的镜头也对准了现实生活,对准了社会底层的犄角旮旯,对准了所热爱的家乡父老。

    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生活的真实,思想感情的真实。生活是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等在各个生活的层面也占据着各自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天地和生活方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富有者的那种滋润,贫穷者的期盼与渴求,无奈者的苍白无力,无所事事者的百无聊赖,还有孤独者的形只影单。摄影家把握住了瞬间的那一丝表情,那一线眼神,他们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高明的摄影家就是通过这凝固的瞬间,告诉人们意味深远的故事,而且没有比摄影更直接的艺术形式,它告诉人们生活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而绝对不是在教导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人类社会在进化,大海也在进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要生存,他们追赶着潮头去赶海,追逐着浪花,踩着沙滩去采撷、体味生活的甜蜜和辛酸。大海也为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富足起来的人们迎着海风嬉水弄浪,演化成了快乐的游戏,也只有玩海的人们才能体会得到。当人们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之时,一些古老的民俗乡俗正在消失,一些传统的民风正在淡化,而他们用相机捕捉下了如今已经很难见到的祭祀大海的场景,那些涂抹着大红大绿的祭品摆放在大海的面前,那些被宰杀的牲灵也面向大海。也许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大海的崇拜就采用这样的祭祀形式。社会在发展,生命在发展,生命也在延续,摄影家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幅幅杰作,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看得见昨天的故事。
    细细阅读于越、于晓江的作品,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忧患意识,但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和阶层的人都热爱生活,向往未来。虽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悲剧色彩的场景,但是揣在人们心底的却仍然是对幸福的憧憬。他们将这些活灵活现的美好画面捕捉了下来,它将提示人们珍惜自己的生活。
    再读于越、于晓江的作品,你会感觉到他们的作品没有象有的人那样去猎奇,去寻找生活的盲点,去搜寻荒僻晦涩龌龊之景。他们就在大干世界当中,他们就在茫茫人海里面,去捕捉那些让人心动,让人感到亲切,饶有趣味的画面。是摄影家用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视角表现出来的。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包含着多少说不尽的语言。大海潮起潮落, 日子还要一天天地过下去,于是,就产生了数不清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就期待着那些敏锐的艺术家们去发掘吧。一切仅仅是开始,尽管于越、于晓江获过许多奖,得到过许多荣誉,他们好像依然在忙碌,在思索,他们不是想着怎样达到登峰造极的层面,而是尽其所能,来完成整个艺术体验的全部过程……
仅以此篇,代为小序。
 

 

 

庄河。2004

 

长海·2003

 

金石滩.2003

 

普兰店·2001

 

开发区·2004

 

普兰店·2003

 

旅顺·2003

 

大连.2004

 

后记
    年少时酷爱绘画,后嗜摄影。常年被俗累纠缠,天生不多的灵性也渐怠尽,只残存下些许良心。
    我本属胸无大志之人,于生活,于艺术,态度严肃、形式散淡,已过不惑之年更有深切感悟。几年来,信手拍得照片若干,内容多为我生活的城市,拍摄的目的并没有多想,只是由着性子拍着。
    我一直以为,摄影的动机就是更冷静一些的观察,观察的目的又是有二,一是为愉快,二是留下来与别人分享。我喜欢拿着相机观看生活,这种观看不是冷眼旁观,也无苟且偷窥,更非居高临下。我从相机中看到的人群是我的父老乡亲,看到的草木是我的家园,不论美丑,不管贫贱,他们都与我有着血脉的亲缘。确切的讲,这些照片应该是我的家庭照,是在生活中不经意地给我的家人的留影。
    出版这本书,是对自己奖攘,也是给家人和朋友的报偿。
于 越
2005年5月 大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强烈地有种冲动,试图以艺术的名义为生活的某个章节作一套插图,一套真实且精美的插图。木讷的性格和轻浅的学识加上少有的赋性,想要完成这件事,多少有些自不量力。但我唯一自信的是,我的还算得上勤奋的腿脚和倔强的脾气。
    有人说,我为了艺术而辞掉公职,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情节。若真是这样就免不了有作秀的嫌疑,其实,这个举动不外手是自找压力的低级手段。或许,我只是想换一种活法。代价是必然,抱怨是无谓,我安慰自己的词叫无悔。
    有时,我不敢面对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从他们的眼睛里我分明能读出期盼。我刁;能保证所谓的成功,也还不能让他们得到我想给他们的幸福,但我确信不会让大家失望,也包括我自己。
于晓江
2005年5月 北京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