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砖传奇背后的窑工

    图文:袁培德

沪杭铁路是一条从上海市通往浙江省杭州市的铁路。1898年,清政府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与英商怡和洋行签订《苏杭甬铁路草约》四条。草约签订后,一直未签订正约,也未动工兴建。1905年,为抵制英美掠夺浙江路权,浙江绅商代表在上海集会,决定自造铁路。经商务部奏准朝廷,创设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原两淮盐运史汤寿潜被推选为总经理,从此揭开了兴建沪杭铁路的序幕。沪杭铁路于1909年建成,全长189千米。沧海桑田,如今沪杭线高速铁路上奔驰着是中国铁路的和谐之旅。

在沪杭线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嘉善,嘉善乡镇有一个叫干窑的千年古镇,据史料记载,干窑镇早在唐朝就已从事砖瓦业生产,是嘉善乃至江南一带砖瓦业的发源地。“金砖”是古时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故又称“京砖”。在明代,金砖的价格非常昂贵,民间有所谓“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除了皇家,一般的富裕家庭也消费不起。烧制京砖的干窑村沈家窑作为“活”遗址被命名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以干窑镇为代表的嘉善京砖烧制技艺成功列入浙江省非遗普查十大新发现。

岁月更替,时间到了21世纪,因历史的原因和年已失修的现状,土窑墩一个接着一个地倒塌。这时人们才发现史称“千窑之镇”的干窑,保留下来的土窑墩仅仅只剩下了2座,干窑镇治本村的沈家窑就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双子窑墩”。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古建筑整修和保护如浪潮般的掀起,以及大量仿古建筑的陆续建造。这种纯手工古法烧制的京砖成了紧俏货。于是,这座沉寂半个多世纪的沈家窑又复活了。再就是干窑镇立足本地文化,传承发扬窑文化和传统京砖烧制技艺,前年,沈家窑烧制了现今最大号的京砖,此次烧制的京砖长、宽约144厘米,重达1.4吨,烧制的京砖从3月8日开始入窑烧制,在经历了选泥、制坯、阴干、烧制、渗水等一系列工序后,时间长达大半年,最后有6名壮汉才能将其从窑炉内抬出。干窑镇和沈家窑有着共同的“中国梦”,就是将京砖烧制技艺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砖因此得名“圆梦京砖”。目前,干窑镇已将京砖烧制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关注和拍摄“窑工”已经有10多年了,10年多来我无数次往返于嘉兴至干窑之间,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窑上有“窑工”工作,我都要赶去拍摄。至今,我通过手中的相机记录的数码文件已经超过500多个G。

“窑工”的拍摄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构思,就是以报道性的方式去讲述“窑工”的故事。以刻画窑工们的内心世界为主要画面的呈现。无论是沉重的工作间隙窑工坚韧的眼神、还是满脸流淌着汗水正在解渴喝水的舒心、无论是沾满窑灰满是皱纹双手的力量、还是阳光下一个哈欠洋溢在脸上的惬意等都是我记录的对象。

窑工们的工作既繁重又艰辛,一个人一天经过双手搬砖的重量多达数吨,繁重的工作强度和艰辛的生存环境让这批年龄都在60多岁的老人不堪重负。一些窑工纷纷离去,出现了严重后继乏人的现状。

而全国各地对古建筑整修和保护如浪潮般的掀起,以及大量仿古建筑的陆续建造。这种纯手工古法烧制的京砖就成了紧俏货,客户排队等着要货。且作为有着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窑京砖生产烧制技艺也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真可谓是矛盾重重。如果这些窑工老去,这个行当是否会消失? 到那时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沈家窑是否只能成为一座博物馆?干窑的京砖生产是否只能成为绝唱?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粤ICP备09037740号 )  粤公安备案编号:44049002000246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