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龙”千年习俗依旧不变
 

  2月3日我们5人一行从通道县城乘专车至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村。参加正月十五日隆里古城“闹元宵”节,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54公里,南距黎平县城47公里,距黎平支线机场21公里,交通便利。隆里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现存古城原是一座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面积48174平方米,现有居民800多户,4280多人。城垣始建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边。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虚实结合,暗设机巧。隆里古城虽经数百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貌仍保持完好,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我们在隆里住农家旅馆,隆里人很好客又客气,2月4日也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夕”、“元夜”、“灯节”, 隆里古城由于长期封闭,汉文化传统保持较好,文化活动有汉戏、玩龙、对对联、猜谜语等。尤以玩龙最具特色,古城里的人们自己动手扎制大龙,少时有10多条,多时有数十条,有珍贵的宾客到隆里,均以“龙”相迎,气氛热烈。每年农历正月玩龙灯也是隆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赶来观看,古城人有个几百年不变的规矩,出嫁的姑娘与在外工作的族人,一般都会回家过年。隆里的龙灯与其它地区的不同,舞龙的人都有要在脸上画花脸,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花脸龙”,舞长龙、迎龙灯、放花灯、猜灯谜更是千年不变的闹春习俗 。

  我们5人带着相机“数码、胶片,长枪大炮”全面用上,兵分各路自由行动。舞龙者涂成大花脸,我是第一次见到男女一律是涂上大花脸进行舞龙表演,每个人的花脸表面看着没多少差别,里面还有很多学问,非常有讲究的。涂花脸,是隆里花脸龙一项古老的元宵节纯民间的民俗活动,不论天荒年丰,每到春节,他们都要举家出动,不分男女画花脸、舞彩龙,痛痛快快地闹新春,参加舞龙活动。按照传统汉戏中生、净、旦、末、丑的扮相出场,旦角持龙头,丑角持龙尾,那扮成小丑的蓝季子,更是要精心装扮,他头上戴着翘尾草箍,面涂墨黑,高挽着裤脚,腰上系着一只破竹篓,手持龙尾和长杆糯草,招摇过市。“蓝季子”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旧日落难兄弟,赵当了皇上忘了旧情,于是蓝季子金銮殿上借酒撒疯戏皇嫂,后来演变成汉剧里的一出“蓝季子会大哥”。

  “花脸龙”从东西南北四门起舞,初舞入场是各种花样的舞龙技能表演。表演技巧有串花龙、滚地龙、盘龙、二龙抢宝、金龙抱柱、青龙出洞、黄龙吐丝等,玩龙的高潮戏由位居龙尾的“蓝季子”挑起,那位滑稽可爱的丑角摇身一变成为队伍中的龙头,他时而取出篓中的糍粑自己吃,时而用糍粑抹围观者的嘴巴,时而又用扫帚沾着阴沟水(在节日,这被人们视为观音菩萨的净水)善意地戏弄乡邻,洒给观众,装疯卖傻,丑态百出,而原来的龙头却成了配角,配合龙身随其进退。丑角的临场发挥在这出戏中至关重要,他手中的长杆糯草把抹到谁身上,来年谁就会有好运气。长杆糯草的声东击西,惹得观龙者四处逃窜,观龙者表面是怕脏,心里却乐意被抹上“净水” 以图吉利,于是一追一退,笑叫嘻戏,好不热闹。舞花脸龙时,男女老少都会拥上去争热闹,所以在舞龙的人群中,最亮眼的是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和一副狂放不羁之相的丑角。

  隆里是一个值得去细细咀嚼的地方,从风水角度堪称中国古人理想的家园属所,五帝三苗人们就在这里生息,今天居民多为汉人,生活方式、建筑、习俗仍保持着古老汉文化样式,古街、古巷、古井、古祠、古桥、古院,便有时空倒换的感觉,其丰富的地方人文积淀可见一斑。“花脸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著名的非物质遗产之一。(在这里展示部分图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共欣赏)

 

舞龙男子,面涂墨黑,招摇过市

天龙戏珠

花脸丑角

古家井

古城内的街道

古城的东城门

丑态百出.

被抹上“净水”.

被抹上“净水”.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