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烟墩:击鼓迎春
在灵山县烟墩镇,打鼓是春节必有的节目。
烟墩打鼓有点特别。这种特别首先表现在鼓的制作上,通常情况下,鼓桶是由一条整木镂空而成,由此,鼓的大小与高度都因树而异,没有任何规定。据说,最高的鼓有两米多,而最小的鼓只有十几厘米高。烟墩鼓只有一端蒙牛皮,另一端则类似于鼓架,于是,这里的鼓不论大小都是直立着打。至今为止,他们蒙鼓依然沿用原始的材料与工艺,竹片、牛皮、木头,别无他物。
然后是他们的打法有点特别。打鼓会有鼓谱,烟墩人打鼓的鼓谱都是口口相传,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因此,流传至今,各村之间已经有不同的版本出现。
烟墩人打鼓的时间也很特别。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正月十六,这二十多天时间里都可以打鼓,除此之外,鼓却是随意打不得的。一般要到晚上才打鼓,白天很少有人打。白天要干活,晚上才得闲,得闲就打鼓。
还有一个更让人感到特别的地方,就是除了烟墩镇以外,周围的乡镇、县都没有这个风俗。
记者在烟墩采访期间,曾试图破解这个“谜团”,但没有找到答案。在被访问过的一百多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个能说得清楚这鼓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要在春节打鼓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文字记载。其中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对当地民情颇有研究的“民间知识分子”,他们之中有说起源于宋朝的,也有说是清朝的。这些说法相互之间不能应证,有的还互相矛盾,应该不足为凭。
然而,不管怎么说,烟墩“击鼓迎春”仍不失为一个非常有特色、有意味的民间风俗。今年春节期间,记者两次来到烟墩采访,亲身感受了这种风俗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难忘。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记者听到街上传来一阵清脆的鼓声,追过去一看,只见街边一间小修理铺内,昏暗的灯光下,父子二人正抡着鼓槌,非常投入地打着鼓。孩子只有十来岁模样,他打的鼓非常小,约三十厘米高,那神情,看了让人陶醉。
还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难忘。
六加村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为了让记者“见识”他打鼓的功夫,扔下拐棍,当场比划起来,手臂上下挥动,嘴里“嘭嘭”有声,那架势,还真有点大将军的余威。
记者还见识了这样一个大鼓“聚会”的场面。
正月十四那天,从晚上九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不断有大鼓从烟墩镇各村涌到杨梅村,先是两个,然后是六个、八个,十几个,这些人可都是自发来的,没人组织更没有报酬。打鼓的时候,人可以换鼓却不停,几个小时里,鼓声绵延,震耳欲聋。打鼓绝对是一件力气活,所以,站在大鼓旁边的,一般都是男人,没有女人打鼓。
当地人说,最多的时候,能有100多面大鼓聚在一起打。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百多面大鼓在街上列成一队,同时擂响,这阵势,您能想像出来有多壮观吗?那排山倒海般的鼓声,足可以唤醒千年沉睡的心灵。
看来,能不能记住当初的理由已经不重要了,春节就要打鼓,就这么简单。
烟墩人说,没有打鼓就不算过年,这个理由难道还不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