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村庄

许文舟 文图

 

    青石板是滇西凤庆县糖房村人的全部。吃着的水经过松树挖成的水槽引来,须盛在青石板镶成的水缸里装上三五日才能饮用。糖房村的老人说,青石板装的水除异味,装三个月也能饮用,而且经过青石板水缸装过的水,有种甜味。糖房村不缺木柴,但喝水是不需要烧开的,甚至还有人做过实验,青石板水缸装过的水,能治食欲不振肠胃病等疾。

    当我置身糖房村,慢步在青石板镶着的村中小路,满眼都是石头。屋顶上是大块大块的青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相互搭载,形成雨水无法滴进的屋顶,远看就象一块蓝色的天空,或者一小湾湖水,这种蓝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是纯粹。墙上是石头,这是多么壮观的建筑啊,也许只有在糖房这个地方才能造得出来。墙上的石头是很多小石块经过精心堆砌而成的,石块与石块之间没用现代的水泥沙浆粘接,一些就地取材的红泥巴和上水就成了砌墙的材料,这石墙看上去象一件件特意制作的艺术品,碎石经过当地泥水师傅的双手,呈现出来的墙极具视觉冲击力。墙脚大多站着一棵两棵的杏树,此时正是杏花开得认真的时候,吹风是少不了的内容,这风一吹,落下来的杏花便沿着石墙,在小路上铺上一层雪白。糖房村三十三户人家,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以青石板做料子造就,因此远远地看糖房寨子,就象看一座经年的古堡,如果是阴天有些陈旧。

    走进一户农家,想不到又是青石板的另一个世界。院场上镶着的青石板规则有致,接口处是少许的沙粒,拌以沙灰,形成一条均匀的逢。在上面晒着豌豆的老人见我们来,停下手里的活,把我们让进里屋,让我们坐下。屁股刚要落到板凳上,才发现这板凳的材料也不是木板,而是一块经过特殊打磨过的青石板,看不出粗糙的纹线,或许用了许多时日,整块石板油光发亮,如果不细心观看,还会以为是城里时下正流行的铝塑板。坐在青石板上,丝丝清凉在身上弥漫开来,这是初夏时节,真想弄几块这样的青石板回城里,但初来乍到,再是想也不能提。主人把一块青石板放在火塘上,我不得其解,便问为什么烧它,主人笑而不答,一边烧着青石板一边把茶叶放在青石板上,主人的手随着火苗的旺淡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老者在表演。主人告诉我,这道茶叫青石板烤茶,糖房村很多老人都喜欢这样烹制茶,青石板茶艺家家都会。主人顺手抄起一把壶,将泛香的茶叶倒入壶里,将开水冲入,刹那,香气扑而来。主人把茶水冲入杯里,一一给我们敬上,品一口,茶的鲜香浸淫着我五肺六腑。

    边喝茶边聊,主人告诉我,糖房村经济除了泡核桃之后,就是就地取材的青石板了。时下,城里的人非常喜欢青石板水缸,喜欢青石板镶成的院场,糖房村的青石板因此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别人的城市赚回不少钱财。主人好客,知道我们来自城里,对青石板如此好奇,便带着我走起村子,此刻一场小雨不期而遇,纷纷扬扬的雨丝将一路的青石板烧了个透,经过水的洗涤,青石板路上四处光洁得象洗过一般,倒映着一棵棵杏花美丽无比的容颜。老人家年过半百,言谈之间不卑不吭,仿佛他守着的不是一个还处于贫穷的小石头村,而是一座宫殿。老人说,他家里的两个孩子都到深圳去了,去年闹金融风波,两个都回到昆明,却一个也没有回来。老人的意见是想让两个儿子接他的班,与他学打青石板,这几年青石板价钱好,到了称斤弄价的时候,还不赶快回来赚钱才叫傻瓜。老人带着我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到处是青石板堆砌的围墙与院落,让人仿佛回到中世纪,有一种婉然入梦的感受。

    查阅历史,知道糖房村为茶马古道“顺下线”上的一个著名的村子,当年徐霞客就是从澜沧江过青龙桥途经糖房的,据说还在糖房住了一夜。糖房村民风醇朴,热情好客,但是作为贫穷的小村子,没什么招待大旅行家,也就是一碗青石板苦茶了。把糖房村作为古道歇脚的地方,是那些常年来往于下关与顺宁古道上的大马帮,过了糖房就是人烟稀少的金马黑山门,不在糖房把马喂饱,恐怕难以走出那些“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山路。糖房石头打制的马槽还在,拴马石还在,只是现代交通发展,无法再让来往于此路的客商再歇脚糖房村了,糖房村是有些落寞,只有一些闻道而来的游人,三三两两地把镜头对准这里的石头房石头路。

    离开糖房村,就要回到我采访的鲁史镇,老人送了我一件礼品,虽然有些笨拙,可是那是老人的产品。一个用石头打制成的碗,很重,揣在手里,有种沉。我无以回报,答应老人给他写篇小文章,算是给这位热爱着自己家乡老人做一下宣传,让那些走过“顺下线”的人不要将糖房村忘掉。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