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沿着蜿蜒起伏的山区柏油公路行驶。墨绿色越野车一路领先,三位中青年摄影爱好者小孙、小邵和小萧均为驾车族旅行发烧友,不管路途远近,出门便是大包小包,长枪短炮,这已构成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方式。中间一辆银灰色轿车,笔者与该县民营企业家、县摄协主席老霍和摄协副主席小罗同乘。老霍虽五十多岁,言谈举止与着装如同青年人。经营着一家当地大型摄影公司,生意上挣了钱,不忘摄影创作。此次活动均由他和一些摄影创作骨干发起。小罗也是中青年,性格沉稳,车开得极好。后面一辆白色小轿车也是坐着三人,均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人,都是老霍公司的摄影师,也都具有摄影专业高等教育学历。
三辆车在寂静的山林中穿行,目的地是大崎山主峰---接天山,要在落日之前赶到。车队在二十三日下午三时左右从团风出发,百余公里的山路几乎没有一辆车超行,为了赶路,谁也没有停下车来拍摄。除了汽车轮在路面行驶发出的沙沙响声外,偶尔听见几声鸟鸣。虽是深秋天气,由于气候变暖,农历小雪节气竟然使人感到十分灼热,不时地开窗散热,有几次小罗竟准备打开空调,为节省汽油被我们阻拦了。在车内,小罗不时地向我们询问一些摄影的技术性问题,他热情好学的精神感染了我,谈话便多了起来。老霍是我的老朋友,也是一位资深摄影人。这次的拍摄活动便是在团风县摄影家协会成立之后的第三天就开始的,他是该县摄影工作的领导者也是摄影创作者。
车窗外,美丽的山乡小景不断向后移动,忽然前面出现一个山间湖泊,群山环抱,水质清澈,在斜阳的照射下波光磷磷。前面的越野车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大家迅速抄起器材来到湖边,前后左右奔跑咔嚓咔嚓一阵。为了在落日之前赶到目的地,大家意犹未尽地上车继续前行,一路风光无限。
下午五时左右,车队翻过了一座高山,眼前豁然一亮,一座大型门柱出现在我们面前,上书“大崎山森林公园”字样。这里山高天阔,夕阳越变越红。大家赶紧架好相机选景取角度上下跑个不停,随着落日的余辉最后消失在天际,才收拾家伙上车饶有兴致地大谈自己的收获并调侃取笑。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车窗外,一轮明月挂在蓝黑色的天空中,在黑黝黝的山峦映衬下,使我想起亚当斯的《半圆山的月出》。在中国的大崎山,现在不正好是大崎山的月出吗?......车到接天山,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家却顾不得吃饭,立刻各自架好三脚架,装上相机,接上快门线,去寻找各自心中的《半圆山月出》。
吃过夜饭,随着一大瓶老酒下肚,小孙打开了随行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大家逐个地将自己相机中的存储卡取出交给他,我也列入其中,无一例外。大家相互观片、交流,兴奋不已。
次日凌晨四时,大家迅速起床,收拾行装,便驱车接天山主峰,约摸四十来分钟便到主峰脚下。接天山海拔一千多米,虽不及大别山薄刀峰主峰高,由于海拔相对较低,在这里它却是最高的,是极佳的避暑胜地。现在虽然白天秋阳高照,但在凌晨四、五点的山高风冷的接天山山腰,大家还是临时缩在车内。小邵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估算时间,约摸待大家登上主峰后刚好晨曦初露。正如小邵所料,大家在登上山峰不到几分钟时间,东方天空中开始出现鱼肚红,慢慢地开始变深,象一道光谱的横杠横垣在天际。在长期的摄影生活中,我们管它叫天光。大家各自忙碌一阵,静无声息地按动快门,新的一天第一抹光线开始出现在显示屏上。渐渐地,光谱的横杠中开始凸显更红的光,太阳就要出来了!大家虽然见惯了各地山山水水的日出与日落,名山大川早已习已为常,但面对每一次新的日出仍旧兴奋无比。地球按照它的自转规律开始一个新的轮回,每次的轮回都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大家收拾停当准备下山,由于小孙等四人陆续接到各自单位打来的电话,都有重任在身需返回单位。我和老霍及两个青年人小尹与小良返回住地吃早饭。
吃罢早饭,老霍带着我们沿着山路步行,沿途拍摄一些风光小品,不知不觉地来到一处山峰上,山峰上红墙黄瓦,苍松翠柏。临近之后,忽听里面传来鼓乐声,原来是一座庙宇,名为真武观。因当天是阴历十五,观内道人正带领香客拜敬菩萨。建筑物看上去年代久远,既无介绍庙宇历史之类的碑刻,又无人攀谈,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心想回去以后再翻查有关鄂东的风景名胜资料,就沿着青石台阶一步一步向下走去。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奇观,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好象是进入了一个旅游景点,一个纯粹的由石头组成的景点。石阶在山崖中一级一级地向下盘旋,在险要处还设有铁索。下到半山腰,这里奇峰插天,一尊巨石拔地而起,名曰“仙人石”,还供奉着香火。这才知道我们是由上而下观赏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必须沿原路返回,因此便一级一级地拾级而上,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小良说下坡还不累,上坡倒挺累。我想,人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现在又可以这样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可不是这样吗?人们力争向上攀登成就一番事业,坚持不易而放弃容易。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开始返程。按原定计划要到罗田九资河,但由于小孙等四人因公返城,我提议我们也不去九资河,也直接回县城。老霍同意了。行车途中,老霍不停地让车停下,对着红的树叶白的芦苇花咔嚓一阵再心满意足上车。我感觉到他挺有责任心的,也是一个有心人,除拍摄一些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外,更注重那些当地的人文资料、建设设施等。说是不久将来县里出版个画册什么的就方便了。我不禁暗自佩服。
车到杜皮乡,一棵参天大树耸立在路口交汇处中央,方圆十几米用砖围砌起来,树旁置放二、三块巨石。其中一块巨石上刻有“大别山上红旗飘”字样,题字人是原国务委员邹家华。我这才知道,这是进入大别山的要道,咱们这次出行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进入,然后才出大别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