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拍摄《龙潭古镇老房子》的相关链接:

古镇的民间记忆

杨再道(作家)


      一个城镇和另外城镇的不一样在哪里呢?在有形的建筑,以及无形的品格。
“品格”云者,与现在流行的“城镇性格”说法一样,大抵接近于文化一类的东西,须经由具体的建筑来承载、延续。
      龙潭有龙潭的品格,龙潭的品格是如何的呢?我好象也只能意会。
建筑实体的灵魂是文化
      一个人走在龙潭的街巷里。街巷很窄,曲曲弯弯的,行人很少,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和煤烟的味道。从瓦厂湾的街口看去,木房,封火墙,石板街一目了然。房子大都是青砖黛瓦,高高矮矮,煞是好看。
      老街,倒是留下了古镇的风貌,不过也破旧得紧。几百年日子的延续,在老住户那里,表现为空间的挤占和扩展,这里塞一间厨房,那里塞半间贮藏间。居住时日一长,时间和空间遂交叉纠缠在一起,分也分不开。
      蹬三轮的土家族妇女认为,这样拥挤的地方怎么会有人觉得美?
———与实体建筑长在一起的,是古镇的情调、味道,或者干脆说就是文化。尽管文化已经让人们说得很多、很泛泛了。你看那些苍老的、茂密的老房子,墙角的一株野草,门楼上镶嵌的半块青砖,或者说,老院子天井剪裁出的一方天空,温暖会一点一点充盈心头。
循着记忆的碎片,进入龙潭
      吴雁就是顺着石板街,青砖和野草进入老房子的。他给老房子拍照片,希望以影方式,记录古镇。他说他是遁着记忆的碎片进入古镇的。
      吴雁是一名摄影家,他一张一张摊开自己拍摄的500多张老城照片。一点一点的,这些照片展现出古阵的面影。拍摄从1995年左右开始,最早的摄影作品大致超过10年了,弯弯的胡同、精美的门楼,已经不太能说得上具体的街巷名称了。他端详着,思索着,用感叹的语调连连说:“多美的房子,这两扇紧闭的门,关住了外边的世界……。”
当然,大多数照片他都能够一一说来。
      “你看这棵老树,怎么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就那样,默默地凝望着人间的沧桑。”这样的话语,往往就在吴雁抚弄照片的时候,自然流露出来了。
实际上,与老房子联系在一起的,往往都有老树,国槐、丁香、藤萝、香椿,等等。
游走在老房子里边的古镇记忆
      在今天的龙潭去走走,宽阔的319国道大街,高高的楼房,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老龙潭了。大清早,昨夜风狂雨骤的新区又开始了长高的努力,高高的塔吊缓缓地伸出手臂。
      可是,真正支撑起这个集镇文化脊梁的,还是游走在老房子里边的文化。
      们都说童年的记忆,其实,老房子承载的已经够多了。它如果能说话的话,肯定会告诉我们,是让它们多一点清净吧。
      老房子已不是纯粹建筑意义上的空间,即便它旧损了,衰败了,废弃了,它的生命终在。每一条街巷,每一座老屋,每一座桥梁,每一段河岸,每一个码头,风云人物也好,市井细民也罢,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许多美丽的传说。
上海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里曾写到:“旧房子的墙有几十年的风尘,旧房子的烟囱美丽而无用地竖起在屋顶上,它长长扁扁,是英国式的,还是法国式的呢?……这是一个可以开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城市。”
      对于生活于斯的子民而言,哪一座城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风情。而也惟其是个人的,所以是大众的;惟其是特定时段的,所以是永恒的。
      很多时候,对古迹寻访,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人生趣味。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