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的美在于刘三姐的歌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印象?刘三姐》因阳朔山水而闻名天下,同样,阳朔山水因《印象?刘三姐》而得到了定格并升华。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走红以后,阳朔的山水美地更是名扬天下,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慕名而来,他们一来是看看“甲桂林”的阳朔山水,二来是看看刘三姐抛绣球的那株千年的古榕树。阳朔与刘三姐真是有缘份,今天,大导演张艺谋又再次让阳朔山水与刘三姐携起手来,推出了大型山水实景艺术《印象?刘三姐》,用歌声讲述了一个山水传说的故事。
  晚上,我们慕名前去观赏《印象?刘三姐》。一路上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才走到演出地点——阳朔的书童山,即漓江与田家河相交汇之处。夜幕中,我们走进一个门楼,穿过一片竹林,走过一段石子路,最后来到了漓江岸边。到达时,这里已经是座无虚席,坐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人们。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哎!那边和……”熟悉的歌声从远方飘来,有如天籁之声流淌在空气里。传唱久远的《刘三姐》歌声,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回到遥远的那个年代。突然间,万盏灯火把漓江的奇山照得明亮,12座美丽神奇的山峰立刻从纵深处凸现了出来。就在人们惊叹之余,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壮族少女乘着竹筏,从漓江水面上缓缓地踏歌而来,一面用甜甜的歌声向观众问候。
  《 印象?刘三姐》由六个版块组成,分为《序·山水传说》、《红色印象·对歌》、《绿色印象·家园》、《蓝色印象·情歌》、《金色印象·渔火》、《银色印象·盛典》和《尾声·天地唱颂》等,在漓江山水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处处流露出张艺谋对色彩的特别运用。在《红色印象·对歌》中,人们看见平静的江水中滑过一只只小竹筏,上面站着一个个渔民,渔民拉起藏在水里的大红稠布,大红稠布铺满整个江面,如片片彩霞,映红了漓江山水。宁静的山水、穿梭的竹筏、劳作的渔民、悠扬的歌声,还有如火的夕阳,观众完全被现场的情景震撼了,随即情不自禁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大部分是由业余的群众演员在实景中完成。这里有阳朔的渔民,来自贵州的侗族小演员,以及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漓江牧童、洗衣村妇、唱晚渔舟、归家耕牛……这些人们记忆中漓江生活的一幕幕乡村小景在舒缓地展开,向人们还原了漓江儿女的最本色的一面。在《蓝色印象·情歌》中,随着月亮船从山坳里飘出,披着一缕轻纱、温情脉脉的月亮女神乘着一条小船,由远而近,飘然出现在梦幻般的江面上。一群正在漓江上沐浴的美女,身披透明的薄纱,轻轻起舞。山水间的袒露,勾人魂魄。这一切,在穿梭般竹筏的衬托下,显得是那样的和谐、楚楚动人。
  奇山、秀水、民歌,作为八桂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印象?刘三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人们发现,其中缺少了哪一样都不完整,也都不完美。有了漓江的山,《印象?刘三姐》似乎多了点骨气,有了漓江的水,《印象?刘三姐》似乎多了点灵气,有了漓江的歌,《印象?刘三姐》越发凸显出和谐甜美了。八百年前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虽然是寥寥的几个字,却成为了描写漓江山水的千古绝唱。生活在此山此水中的漓江儿女,在悠扬的歌声中劳作,交往,休闲,这是何等的和谐、宁静!这就是《印象?刘三姐》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自然的山水、自然的歌声、自然的生活、自然的表演、自然的感情流露。一句话,原生态的艺术印象!这就是张艺谋强调的桂林山水神韵带给观众的那份“天人合一”的宁静致远。
  重庆的朋友告诉我,她特别欣赏张艺谋把“刘三姐”放在阳朔的天然山水中演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成功杰作。以及欣赏他对色彩的特别运用,仿佛让人又看到了《英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中国红”,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