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

从吴剑文作品谈起     杨小彦

   

     看吴剑文的简历,知道他是个地道的军人,经过严格训练,而且业绩显著。及至看到他本人,听他说话,这个“地道”的概念才得到形象的落实:吴剑文质朴,直率,果断,精干,个不高,但结实,说话掷地有声,一是一,二是二,喜欢则说喜欢,不喜欢马上告诉你,他不喜欢。见面不到几分钟,他就告诉我,在拍战士方面,目前无人能超过他。接着他笑着问我,是否太清狂?我还没回答,他就说:我只是说实话。
     军人吴剑文的业余兴趣是摄影。见他时,拿着一叠作品,拍的全是与他一样的军人,而且是正在训练中的军人,黑白的,颇有质感。刚开始时我不太在意,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影像泛滥到了几乎让人乏味的年代,谈论影像可能是一件同样乏味的事。不过,当我一张张地观赏他的作品时,我内心不由得一阵狂喜。我知道,我面对的是与作者性格同样坦率与质朴的影像,这些影像从战士日常最为动人的瞬间开始,迅速进入到镜头深处,然后再飞奔而出,杀向你的视觉,并以一种毫不迟疑的坚定,嵌入你的心灵,让你震动与亢奋。
   吴剑文以“战士”命名他的创作,这让我不期然想起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我记得在1976年,那个伟人离去、苦难纷呈、世代更迭的奇特岁月的年终,中国在阵痛中悄然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我偶尔读到了一个同样从革命中走过来的诗人的作品。这个诗人叫郭小川,作品叫《团泊洼的秋天》,一首带有那个年代鲜明烙印的抒情长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郭小川的诗写在严峻的1975年秋,那时他的苦难似乎还没有尽头,却已经能够在肃杀空气中嗅到了来年的巨变。更重要的是,在他带有那个年代明显特征的字句里,他寻找到了一种与战士相衬的永恒性格。可惜,就在历史巨变刚刚发生,人们还来不及体会这巨变的意义时,郭小川就意外地离开了人世。但是,对于战士的定义,却因诗而流传至今。
但是,从视觉上寻找真正属于战士品格的形象与瞬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年来,我目睹了太多的“勇敢秀”,呈现在镜头中的“战士”,那些本来质朴的士兵们,却像是现代的花拳绣腿般,成了一场养人眼目的戏剧性场面。吴剑文的意义正在于此,首先,他是个战士,他的职业就是军人。这保证了他对战士,他们在战场中的表现,有着天生的直觉。他知道什么瞬间具有重大意义,属于真实的士兵。其次,他是个观察敏锐而果敢的摄影家,不是业余摄影发烧友,他是如此地专业,以至于我们会忘记,事实上他真的是个业余的,摄影只是他的兴趣和爱好。
     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视觉上的奇迹:吴剑文镜头中的战士,真实程度让人吃惊,不仅不花俏,而且还实在,实在到了,只要人们一看照片,就认为真正的战士就是这个样子,而不会是另外的样子。我注意到吴剑文总是在两类构图上发挥其观察敏锐性,一类是细节的,尤其是对眼神的捕捉,如果不是感同身受,如果不是处于同样强度的训练当中,我以为这一类细节是难以表现的,更遑论抓拍了。另一类则是非常的空灵,一组背景,一个空中动作的定格,一缕逆光衬托下的耀眼,显示了吴剑文独到的眼光,以及这眼光背后的对艺术的敏感。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有这样的镜头感,在我看来,首先要取决于吴剑文的军人本质。他是战士,所以对战士具有直观而实在的体认;其次则证明吴剑文的眼光具有一种天生的力度,他在直观中放射了一种对艺术的独到认识,并让这认识渗透到镜头中,从而营造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关于战士的影像。
这里还体现了一个战士的抱负。吴剑文要用军人般果断的方式,通过镜头,准确无误地把一种气质,一种普遍弥漫在战士群体中的大度与豪迈给传达出来。他用视觉的语言来为战士下定义,他的目的就是,战士就是这样的阳刚,而不会是另外的样子。
  果然,战士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吴剑文镜头中的样子。从此,战士的形象就获得了他独特的视觉方式。

杨小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