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作品研讨会纪实

内敛中倍含张力 平实中包含温暖

宋靖(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行走中国》的作者):

   《行走中国》是我的一个目标,也是给自己树立的一个方向。现在走了十个省,我将继续走下去直到走遍中国。

张莉华(摄影之友副总编辑)

    刹那温暖,是宋靖作品带给我的第一感觉,站在一个女性的立场看,我看到的是平和后面透露出来的感情,此外,这些照片让我联想到了纪录片,作品是平和的,但作者的用心却力透纸背。

胡远行(《艺术世界》编辑):

    在宋靖的作品中,我没有看到在影像作品里常有的刻意的拍摄手法,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瞬间,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淌。

赵川(作家、戏剧策划家、文化批评家)

    我看宋靖的作品,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站在被摄者前面的状态,不占有也不剥夺。现在许多镜头有一种暴力、权利,但宋靖让我感受到镜头前的人在朝她微笑,与她有一个合适的观看的距离,而不是眼前一个巨大的广角。

张小明(人民摄影原副总编辑):

    宋靖的照片可以用三个“平”字来形容,平静、平和、平淡。王文澜以前追求的就是视觉冲击力、决定性瞬间,现在也在以一种平淡的、随意的心态和方式来拍。

郑石明(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我想用三个“实”来解读我眼中的《行走中国》,一个真实,一个是朴实,还有一个是平实。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宋老师的作品,感受很真,很有亲和力和信任感,容易给读者带来共鸣。

非典型性瞬间是她的记录表现 

朱运宽(云南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现在我有一种感觉,即有影像放大的倾向,什么人都可以进入镜头,作为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发挥自己在生活工作的一种优势,确实是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宋靖在这一点上确实找到了自己,与自己的工作向结合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我看了画册,这种行走可能也是摄影苦旅,但更是人生的一个高峰体验,希望宋靖可以一直走下去。

行走中国是她的教学方式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我看宋婧的作品就是一个从不注意到兴奋的过程,在平淡中读出了感动。

江北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宋婧的作品实验性很强,她在外面拍摄时会给学生规定一些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大专院校里并不多见,宋老师在授课时,如何把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相叠加,然后逐步变成学生的经验,我特别希望宋老师能在下一本书中把这些丰富的教学经验用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时间会彰显她的所有本色

杨延康(摄影家):

   宋婧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瓶平静的水,是甜的,是淡的,是咸的,是苦的,供大家交流分享。其实我更看重宋婧处理照片的一瞬间,这是打动人的地方,她在拍摄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心灵的交流。

李树峰(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主任):

   宋婧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亲切,我觉得她感动我的地方可能来自于此。

周抗(复旦大学副教授、上海微图网络图片库总编辑):

   宋老师的图片非常平和。我认为不管是经典也好,平和也好,包括一个时间场合里,包括积淀,自然有其价值。

尹玉平(人民摄影报副总编):

   我们为宋婧举办研讨会,目的也是想找一个能为其在今后教学中坚持下去的理论依据。上述与会摄影理论家、教育家认真探讨了宋婧作品的创作理念、学术价值乃至摄影的本源,为坚定其在教学中贯彻“非典型性瞬间”记录教育的意义做了深层次剖析。同时,讨论本身还为中国纪实摄影的记录本质和多元化发展进行了梳理。

内敛中倍含张力 平实中包含温暖
宋靖作品《行走中国》研讨会纪实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