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眼”看人

    宽幅照片一直很吸引人,但从没像今天这样流行,过去看电影,宽银幕是很希罕的事,看宽银幕电影要加钱,今天电影基本都是宽银幕,下一代电视都改成16:9了,可见宽阔的视野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精彩演出
    要表现一个节目表演精彩,可以直接拍舞台,但这样的方法一般很难生效,因为舞台是活的,他的精彩是在流动的时间中展示的,变成静态的照片后,一般都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在乎遥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我有意避开了舞台表演,而去拍别人不太留意的后台,看过这幅照片你不用说舞台表演有多精彩,就可以作出肯定的判断,通过后排人物的选择而实现画面的起伏变化是这幅照片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哈苏·爱斯潘相机,45mm镜头,柯达CN400黑白胶卷,光圈F16,速度T1/500秒,山西。
 

三峡往昔
    云阳的这片沙滩因三峡大坝的兴建已永沉江底,现在看这幅照片有一种匪夷昕思的感觉,拍这幅照片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靠近了那父与子拍,二是选择现在的这种构图,我选择了后者,因为那种以特写形式反映父子情的画面见过很多,在拍摄时我有意把那根小树杆和地上的包装盒纳入画面.这显然增加了画面阅读的趣味性和时代感。哈苏·爱斯潘相机,45mm镜头,柯达CN400黑白胶卷.光圈F1,速度T1/1 25秒,三峡。

喜欢宽画幅的原因
    人喜欢看宽银幕电影、宽阔的画面,这与人眼的结构有关.人类并列的双眼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相协调的,人眼宽阔的视野为我们探索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宽画幅拍人的难度
    很少人用宽画幅相机拍人,最大的难度来自于画面结构。用宽画幅拍风景,景物沿地平线展开,舒展、并富有冲击力,但用来拍人,把握不好就会显得平淡。这类相机用来拍摄静态画面还行,但用来拍纪实,会因为画面结构起伏变化不大而失去生动性。另外宽画幅相机因为画面宽,容纳的内容多,大大超出了我们使用正常画幅相机的经验,如何在瞬间把取景器里的景与人安排得当,是对摄影师的一种考验。如何安排画面
    构图是摄影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我们要考虑在画面中如何安排所要拍摄的物体,也就是构图。构图包含色彩、线条、比例等多种影像元素的安排。这就是为什么拍摄同一景观,各人表现的画面会有美与不美、舒服与不舒服、和谐与不和谐等不同感受的原因。
构图是选择和舍弃的过程,先要明确拍摄的主体,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去突出主体,如:大小、视觉中心、明暗、色彩等等。构图是平衡图画要素的过程,首先要选中主体、陪衬、前景、中景、背景,要围绕视觉中心进行安排,需要考虑如何突出主体、平衡画面,空间透视(前景、中景和背景安排的三维空间结构)等因素。


 

乡音遥远
    这幅照片摄于西藏岗巴还往边境走很远的一个小村,显然这里极少有外人来,我们反成了稀奇。当我把镜头对着这两位老乡时,他们很友善地望着我,拍这幅照片时我很犹豫,当时我把握不准这幅照片的意义,因为这很像一张失败的合影,(合影应该两人靠在一起才对),但根据以往经验,这种一时拿不定主意的照片,往往是一幅好照片,只是它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经验,一时判断不了。对这种一时拿不定主意的照片,我采取先拍下来再说的办法,回来给人看。这幅照片果然得到很多人的肯定,我想是汇聚线上的马车使这张照片有了另一层意思。哈苏·爱斯潘相机,45mmm镜头,柯达CN400黑白胶卷,光圈F16,速度刊/500秒,西藏。
(5)S型构图:贯穿对角线的s型构图(如人流、水流、车流)往往非常有魅力,值得应用。

构图基本方法
(1)黄金分割法:是经典的构图方法,大多数作品是通过0.618设置方法来体现出古典、平稳的美。使用黄金分割法构图,画面上中下分成三个部分,左中右分为三个部分,成了一个井字形,也叫九宫格。四条线形成的焦点就是视觉中心,也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主体越接近这四个点,获得的视觉效果越强烈。
(2)对角线构图:构成主体和陪衬的大小两个画面元素安排在照片的对角线上,可以形成很好的对比结构,以突出动感。
(3)放射构图:天然形成的放射状结构(如花朵、手掌等),将观众的目光引向画面中心,在中心安排主体,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4)o型构图:天然形成的框(如树枝、草叶、窗户等),围住主体,也能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但要记得黄金分割的原则,不要呆板。
 

高原父子
    从西藏珠峰下来,这位带孩子的父亲引起了我的注意.用宽画幅拍这样的特写,画面会空出很多空余,找到平衡画面的合适景物很重要,这里我是用远处的人和右边的围墙来平衡画面的。哈苏,爱斯潘相机,45mm镜头,柯达CN400~,白胶卷,光圈Fl 6,速度T1/500秒,西藏。

    宽画幅构图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注意观众“视点”的运动方向,这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的。当一幅宽画幅作品展现在面前时,观众的眼睛总是首先盯住画面的左半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自小就形成从左至右依次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宽画幅构图中,画面的左半部处理相当重要,是观赏者主观感受中的“先发”视觉中心,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将主体优先置于画面的左侧。
    另一方面,创作决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此所谓“不破不立”。有一些景物,唯有居中,才能获得完美构图。打破视觉规律,有些时候反而能获到读者的特别关注。正是这样的不习惯,使读者想通过更深入的观察来捕捉画面中的那种不稳定感。
    总之,在宽画幅构图中,始终要有一条隐藏的线贯穿画面。无论是对角线、水平线、还是曲线。任何阻碍这条线的杂乱景观都会影响视觉效果。摄影是在四条边内施展法术的艺术,画面的四条边是我们剥离生活的准绳,边框既限制了相机的视野,也给予摄影师选择的权利。画面的比例关系、是方还是长,决不仅仅是边框之争,那多出的和被切掉的一点点景物,肯定会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影响画面的内涵,影响我们对画面的判断。
 

古寺一眸
    西藏的扎什伦布寺现在是旅游热点地,一般摄影人都是从正面拍摄,我前两天也是那样拍,拍多了就有点无趣,那天早上我有意转到后面,在一残院发现这一景色,一束阳光在这里非常重要,它使平淡的画面有了生气。哈苏·爱斯潘相机,45mm镜头,柯达ON400黑白胶卷。光圈F1 6,速度T1/1 25秒,西藏。
 

知识链接
    这个专题的拍摄我全部使用的是黑白胶卷,下面就我用过的几种胶卷,说说个人使用体会:
]、乐凯100,传统的银盐胶片,感光度低,反差很大,宽容度适中,比较适合人文题材的纪实摄影,这种胶片拍摄的画面颗粒较粗,反差较大,有种特别的味道。最大的问题有光晕现象发生,冲出来的胶片易划伤。
2、柯达T--maxloo,T型银盐胶片,感光度低,反差很大,宽容度低,极锐利,颗粒极细,比较适合使用三脚架拍风景、人像,不适合拍纪实性的快照。问题是难掌握,用D--76冲洗要仔细,不能迫冲(要用柯达原液)。
Z、依尔福DELTAi 00,性质和柯达T--max差不多,反差略小一点,宽容度中等,很锐利,颗粒极细。但在光线好的情况下反差过大,光线差了感光度又不够。依尔福的胶片背面的防光晕层做得很特别,在冲卷时很容易被洗掉,胶片很通透。
4、柯达Tri--x400,是传统银盐胶片,感光度适合于快拍,锐度中等,颗粒较粗。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胶片曲线中的趾部和肩部较长,能够表现出很好的影调层次,并且宽容度大,可以通过调节感光度来调节反差和颗粒。当感光度设在200,D--76冲洗8分钟(基本上减少20%),层次和颗粒都很满意。(筒装的要比盘片好)。
5、依尔福XP2和柯达4000N,染料型黑白胶片,使用方便,拍完送彩扩店冲印即可,感光度较高,反差、锐度适中,宽容度大,曝光不足时颗粒度较大。
    总之,感光度高的胶片,适合于1/1 25秒以上的速度抓拍;传统的银盐胶片,结像厚实,颗粒感觉很舒服;染料型黑白胶片,使用与彩色负片相机的c41)中洗工艺使用方便。

 

 

选自《大众摄影》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