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悦目拾像徽州  1

    我管这次去往江西称做“拾像徽州”之行。("拾像",就是去拣风景去了,随地可拣到)
  到徽州遛上一遭是我多年的愿望,所以兴致勃勃背上相机扛上脚架,从黄山的屯溪向江西的婺源启了程。
  车行由安徽驶往江西.一进山里山外市间一切平泛枯竭的景象便无了踪迹。一时间涌现连绵奇山丽水漫浸在云烟间,其中还掩映着丛丛簇簇的毛竹与茶叶。瞬间就把人的全部感受给收服了。
  行至,兴致。  
    车行近江西,下了山。印象中左窗的车轮下就是一道溪涧.一条条瀑布贴着滚圆的山石幽幽的流,给整个山沟沟带来一种不见风的清凉。说是清凉,不如清净来的贴切。虽有些声音,水声、虫叫、鸟鸣,各种声腔门调细腻的搭配,有一声,无一声,无韵胜有韵,还和着半山溪畔的粉黛,颇有些挥墨山水之意境。这样的景象几乎接近静止的。美妙的难以用语言表绘,就更莫提我这拙笔落墨了。
    这次旅行,驻足了很多细节的地方,对于别人,大概获得了精神上的各种愉悦,而我仅仅是为拈点儿视觉中的潇洒罢了。自己感觉,对于这样的景象,最好的表达莫过于影像对人内心的影响,固然由心的拍了些片子,慢且漫的浸透吧。

 

 

   黄山在安徽,婺源在江西,虽在两省,但从黄山所在的屯溪到婺源仅仅需要两个钟头而已。一路看罢车已到了紫阳。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下车落地的感觉和心情一样是轻松的,就连太阳的灼热都忽略了,也许是沿路秀色可人的缘故吧。


    不管去哪里,沿途的风光总是最美的。从车窗望去,像过电影一样,风景飕飕的溜走了,总给人留下遗憾,沿路的风光只能凭着记忆去品赏了。可是我不同,总能够趁机抓拍上几张,不求清晰亦不讲究内涵和所谓的构图与审美,只是使自己感觉此行不虚的实惠罢了

 

    在旅行中,我是最敏锐的一个,从部放过眼前能够发现的一切,哪怕是只奇怪的小虫。从来没有低下过头的我,来婺源之前我低了好久。一直在想象我要到达的地方将会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看来没有让我有丝毫失望的感觉,这感觉绝不是一个第一次来这个地方的普通游客对新鲜事物发出的感慨。这里与其他地方不同,更静谧,更质朴。

 

 

     单说静谧与质朴未免简单了它。我们一行来的这个地儿婺源在解放前还属于古徽州地区,是徽商的发祥地,这里的人不仅吃苦耐劳,且好学上进。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再说说学,别的村我不知道,就一个李坑村从宋代至清代全村考取进士十八名,南宋时还出了一名状元叫李知诚,所以做官的也不少,七品以上官员三十二人,全村百姓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留下传世佳作二十九部。

 

     刚才说起此地人重经商有能文善诗,难道真是个风水吉地儿?非也。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说过这样一句话“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安徽与江西多山峦丘陵,土地伴随人口的剧增而减少,富裕的人家都没有地种,不富裕百姓就更没指望了。所以纷纷外出谋生,还好的是这里物产丰富且稀贵,渐渐都发了大财。时至今日,这里的老百姓还依然凭借那分能工巧手谋生,却不是出外,而是在自家的门口,经营起土特产的营生。比如茶叶、竹笋、米酒、香樟木雕等等等等,每年黄金周总能收成个好价钱。

    听闻这里的香樟树与龙尾山的石头是出了名的特产,便跟随通行的朋友买了两个香樟木雕然后又跑到安徽的歙县买了块江西龙尾山产的歙砚,尤其是那块砚台,花了不少时间挑选,更是花了不少钱财。最终到成了我旅行的累赘,费劲力气保护,还重的吓人。现在回想起来那香樟木雕刻的玩意儿买少了,那砚台是晕了头才买这么大一块的。想了想,那“徽”商们真是会做买卖,好买的便宜货不劝你,到是卖那又重又难卖砚台的老板讲的热火朝天。我呢,还自以为颇懂石头孰不知道谁忽悠了谁,呵呵一笑然后叹息一下,买了就买了吧。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