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木作杵地掘臼 捣舂之法由此始 (当代)潘伟 图/文
原始之谷物加工办法是以棍棰打谷穗使之脱粒,而后才发展为舂打。 西周末年之自然科学典籍《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可见古舂之制,自杵臼始也。 最原始之杵臼是地臼,即在地上挖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之后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 安徽省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发现了七千年前之早期石臼,形状小且不规则。至汉代,石臼较规整。宋代之后,石臼基本定型,如江西省宁都县璜陂村出土之宋元时期石臼,臼身矮,口径大,与今之石臼无异。 如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杵臼,多为舂捣糯米饭做糍做糕。 研钵、擂钵、舂米桶、捣药罐、蒜臼子等等,都是杵臼家庭成员。 典故“杵臼之交”,喻交友不嫌贫贱,语出《后汉书·吴佑传》,说的是东汉时山东书生公沙穆为求学筹集学费,穿粗布衣到陈留郡长官吴大人家当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遂与他结交为友,并资助其求学。 (戊子年腊月摄于粤北连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