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枷/打稻/湿田击稻/风车/筛谷/舂

 

 

打枷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豆菽刈获,少者用枷,多而省力者仍铺场,烈日晒干,牛曳石赶而压落之。凡打豆枷,竹木竿为柄,其端锥圆眼,拴木一条长三尺许,铺豆于场,执柄而击之。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①

注 释:
①粹精:纯粹无瑕。于本章是指五谷加工。
 

 

 

遍野连枷声气扬
天工开物几星霜
(当代)潘伟 图/文
  
  连枷是一种普遍使用之脱粒工具。此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先秦典籍《国语》中就有记载。
  历代诗人对连枷多有赞颂之词。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秋日》中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情。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连枷不仅用于五谷脱粒,还普遍用于菜籽脱粒。农历四月在皖南,是油菜籽收获季节,田野打枷声此起彼伏。当地之连枷与元代《东鲁王氏农书》图文描述之制相同:以手指粗三尺余长之竹片数根扎成“连枷扇”,再以七尺长粗硬木杆做成手柄,名曰“连枷杆子”。然后在连枷杆子粗端钻孔,并安装上可转动之硬木轴,在上面固定连枷扇子之小端。吾所见之连枷,亦有其制如应星兄所言:“竹木竿为柄,其端锥圆眼,拴木一条长三尺许,铺豆于场,执柄而击之。”
  举连枷杆子而转之,连枷扇子在空中旋转并产生离心力,击打农作物使其脱粒。连枷是一种将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并利用了惯性定律及打击原理之组合型农具。若将连枷变为机械传动,那将是一部很复杂之机器。因此,有农民朋友称连枷为“豆车”,很形象。
  有专家考证过,今之武术双截棍,就是连枷之改造品。可以想象,农民出身之士兵用起双截棍来肯定是得心应手,还用训练吗?
(庚寅年小满摄于皖南池州)

 

 

打 稻
(明代)宋应星 图/文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谷到处暑次第黄
家家场中打稻忙

(当代)潘伟 图/文

  农谚云:“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谷,不一定处暑黄,山区十里不同天。南方刈稻脱粒,或“就田击取”,或“聚稿于场击取”。今之滇南秋收,仍可见“家家场中打稻忙”之景象。
  潘某拍摄之《稻场图》,与应星兄之《稻场图》脱粒方式相同,击稻之物当地人称之为“掼谷板”。与应星兄同处明代的徐
光启先生在《农政全书》中解释:“掼,抖擞也”。
  1976年,我在连县图书馆看过一本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组注释本《天工开物》,称宋应星为明末进步科学家,是江西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人。371年前“牌楼生产队”和今之云南弥勒县西三镇蚂蚁村同用一种“掼谷板”。
异时异地,物竞同。
(戊子年白露摄于滇南弥勒)

 

 

湿田击稻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①,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②。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少③,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 ①稿:谷类植物之茎。 ②曳 :拖,拉,牵引。 ③霁:天晴。

 

 

长形如舟方如斗
湿田击稻颗粒收
(当代)潘伟 图/文

  南方水稻传统脱粒用禾桶,也称打禾桶或稻桶。
  禾桶木质,正方成斗形,四角八耳,用于推拉;禾桶底有两根平行弓形枕木,以便田间滑行。
  西南山区湿田击稻用“掼盘”。木制掼盘有长有方。长形如舟称“谷船”,方形似斗叫“掼斗”。
  掼斗与禾桶之形状无异,惟体积更小,击稻或搬动,一人而已,适应梯田之狭窄。
  谷船由一段粗木凿成,长约两米半,形似“艇仔”。两头置“掼枕”,或安上铁皮,可两人各在一头掼谷脱粒。掼谷时谷船两侧要插上竹笪(或以化肥编织袋替代),以挡四溅谷粒。今巨木难找,或以铁皮焊成谷船。谷船可载人打谷两用。
  粤地还有一种打禾桶由三部分组成:下边是木质禾桶,或椭圆或方;桶正面有凹口,上安一块厚横木,横木上放打禾梯;最上边是用竹篾织成之打谷围。潮汕地区过去有《摔桶打谷》歌谣:“竹木城门无关锁,挂张梯子乃短短。把总人去缴公粮,出来见了阿黄稿。”“把总”是明清时低级军官,喻农夫双手攥住稻捆;“黄稿”则是脱粒后之稻草。
  在中国南方,禾桶普遍使用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78年之前,禾桶之类中型农具计划分配,凭证按国家牌价购买。之后,普遍用脚踏打禾机;之后,有农民用电动机打禾机;之后,出现水稻收割机。如今水稻收割脱粒是“四代同堂”。
  (辛已年秋分摄于粤北连南)

 

 

风 车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①。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②,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③,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 释: ①穰:庄稼丰熟,指谷粒饱满。秕: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②耘耔失节:中耕除草不及时。
③扬法:将谷物向上抛起,借助风力除去秕子、碎秆等。

 

 

去粗得精不言倦
科技领先超千年
(当代)潘伟 图/文

  应星说:“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粟粱黍稷毛羽隐然。”五谷收获之后,需经多番加工才能食用。收割后打下的谷物夹杂着许多秕稗茎叶等需要去除,经过舂碾后的谷物也需将混杂其中的糠粞去除。风车就是一种清选谷物的农具。
  风车有很多别名:风扇车、飏扇、扬谷器,等等,是一种能产生风(气流)的机械。三百七十余年前应星兄所说的风车是闭合式风车,粤地叫风柜。其构造是:在装有轮轴、扇叶板和柄摇手之右边,有一特制之圆形风腔,曲柄摇手周围是圆形进风口,左边是长方形风道。来自漏斗之谷物通过斗阀穿过风道,饱满结实之谷粒落入出粮口,而糠秕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
  风车至今在南方农村仍普遍使用,其形制不一,原理相同。别看这风车土头土脑的,它综合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等原理,人为地强制空气流动,在世界农具史上曾是“高新科技”。风车的进气口总是位于风腔中央,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之祖。西汉古墓中已发现了陶风柜的模型,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使用风柜至少要比西方早十四个世纪。风柜风谷技术是由中国漂洋过海,传至欧洲的,之前,洋人是扬谷或簸箕簸谷;之后,洋人使之与机器打谷结合起来。
  是祖先比我们聪明,还是洋人比其祖先聪明呢?
  (丁亥年秋分摄于粤北清新)

 

 

筛 谷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用。小者弦高二寸①,其中平洼,妇子所需也。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释:
①弦高:筛子边高。

 

 

谁编疏器辨良莠
穰稿嘉实靠尔分
(当代)潘伟 图/文
  筛子是一种用芦席或竹片编制之过滤农具,粗者留筛中,小者筛孔漏出。依其功用,有谷筛、米筛和糠筛之分。
  古今中外,农家皆用筛。应星兄1637年刻印的《筛谷图》,法国画家库尔贝1854年画的《筛谷的妇女》,和我2007年拍摄的《筛谷》照片,其筛其筛法都是相同的。
如今我见过一种打稻机,有自动筛谷装置。
少年时,父亲考我文才,出上联“米筛对月,个个孔明诸葛亮”,让我对下联,至今还没想出来。若是应星兄在世,发个信息给他,不用一支烟功夫就能“搞掂”,人家在明万历四十三年就考中举人了。诸位看官,谁能帮帮我呢?
(丁亥年秋分摄于湘南衡阳)

 

 


(明代) 宋应星 图/文
    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臼亦两种。八口以上之家,堀地藏石臼其上①。臼量大者容五斗②,小者半之。横木穿插碓头(碓嘴治铁为之,用醋滓合上③)。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则粗,太过则粉。
摘自《天工开物·粹精第四》
注 释:
①堀:挖坑。
②斗: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③醋滓:铁木之间的粘合剂。

 

 

 

不闻村舂响相答
偶遇地碓劳蹴踏
(当代)潘伟 图/文

  舂臼是一种古老之粮食加工方法,又称脚碓,是由杵臼发展演变而来的。
  脚碓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木方安在石架上,木方一端装上铁碓头,下面埋放一石臼。人踩木方之另一端,碓头即翘起,脚移碓头落,下舂打谷米。
  脚碓可舂稻、麦、黍、稷、粟、粱。碓舂比杵舂省力且提高工效。东汉《桓子新论》中说:“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
  碓发明于何时呢?尚无明确记载,但汉代文献多处提到碓。其中孔融《肉刑论》中说:“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说明汉代不仅使用脚碓,还有水力驱动之水碓。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出土之东汉陶踏碓模型,其制与今之脚碓无异。
  如今,我国南方农村古村落几乎家家户户之房前屋后都见有废石臼,可以想象出当年“村舂响相答”之热闹情景。偶遇不废踏碓者,其理由是:石舂米比机碾米香。
(戊子年霜降摄于粤北英德)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