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摄影感,抓摄影特性

马增波
 

    人从呱呱落地,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地深入。也就是说,人自生下后就有了知觉,知觉通过大脑思维形成感觉;随着自身理论实践的逐步深入和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感觉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发展。卡蒂尔·布列松说:“为了‘赋予世界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自己与镜头内所看到的事物息息相关’。确实如此,感觉是人所具有的本能,无论去接触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有自己独具的感觉。感觉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变化完善,因此感觉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摄影也不例外,两个摄影者拍摄同一主体,不仅取景角度不同,即使同一角度,他们拍摄的感觉也不无分歧。感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身多年来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摄影者只有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培养自己的感觉,才能对所看到的事物产生灵感,这样当他拿起照相机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找到摄影感。
    摄影虽然只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依靠其瞬间纪实特性,拍出的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卡蒂尔·布列松,举世公认的摄影大师,他的作品《车站后方》,水面上的人物即将跳入水中但又悬在空中,这绝妙性瞬间被他所固定,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摄影历史较短,早期的摄影者大多从事过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他们的作品大多地受到其它艺术形式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要么像导演似地“导”出自己的作品;要么追求完美形式与绘画争高低,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传统观念,把摄影引进了低壑,并继续侵蚀着人们。
    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摄影离不开照相机;照相机又靠人来支配,二者是不可缺一的,相辅相成的,摄影者只有用心灵去感觉生活,用作品表达自我的情感;用照相机捕捉人们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形象,捕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
状态,捕捉人们生活中稍纵即逝不可再现的瞬间,这样才真正抓住了摄影的特
性。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