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摄影发展的自然机制
(罗辑)
俗话说:"砍得没有旋得圆"。如果找到适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许多繁琐的过程可能得以简化,许多问题的解决会事半功倍甚至会迎刃而解。比如过去农村提到过的"以社为家"、"稳产高产"、"抢农时""上交好粮"等口号,竟然在"联产承包"和"市场经济"面前变成了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靠"红头文件"行事的计划经济体制早已成为了过去,企业的"法人制"和"第一责任人制"到"层层承包"比单纯靠觉悟来得实际了很多。京剧的不景气也不在于其艺术形式无力,而在于是否走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轨道上,起码有些语言是现代人听不懂的,剧目上也总是"挡马"、"三岔口"之类。一种产品上市要考虑市场定位,那么一种艺术形式呢?为什么人的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吗?
冷静思考一下,发现摄影的确在一个怪圈中徘徊着,说它怪,首先是理论怪,每一个学习摄影的人都可能要重蹈前人的覆辙,以为自己在发现新大陆,殊不知所云早已是老生常谈,有些看似新鲜的话题实则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是投入产出怪,个别除外,就一般而言大多人是投入大产出小,照此下去摄影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还能否生存下去恐怕不容乐观。还有就是从事摄影的人怪,正因为摄影有许多令人困惑的诸多怪事,那么投身其中的摄影人无疑是最最灾难深重的了,在这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拿之不起又丢之不忍的自恋、苦恋中饱受着煎熬。因此出现"影人相轻"、互相诋毁的现象,你说东我偏说西,反正都有在理的一面,其实换位思考便不难明白,抛开盲人摸象似的片面、无师自通的肤浅甚至将错就错的谬误而外,关心摄影的人大概没有不希望摄影健康发展的。不过还好,哪怕这是仅剩下的一点共识,也应该有足够的理由让摄影人走到一起,使摄影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身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点势头。
中国整整一代人是在奋力振臂地"喊口号"中过来的,甚至喊的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越是喊得最凶的时候便越是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喊的人多了,自然是做的人就少,喜欢听别人话行事的也不知所云了。剩些在理的不是不喊就是喊声不够高亦或是音量不够大,被巨大的声浪淹没得隐隐约约。
中国摄影不够抢眼,不能不说包含着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遗留问题,过去在硬件上业余摄影者同公费摄影人是无法相比的,不管天资如何,好像相机就该他拿,有些场合就该他拍,而且还要对你的作品妄加评论,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也有他的难处,要奉命行事,可懂摄影的领导有多少呢?还有各种运动、比赛左右着摄影创作的方向,不是说摄影可以脱离社会,而是说摄影可以以社会为题材,为社会服务但不能背离自身的艺术轨道。我认为,厂家赞助比赛可以,限制所使用的胶卷对摄影者是一种不合情理的限制,也是一种市场垄断的不正当行为,那么谁来限制他呢?起码目前人家还没有违规!
摄影队伍日益庞大,一次影赛获奖者不过几人,靠这种方法推出新作和新人实在不适应形势发展,更何况很多奖项会被"老摄"拿走。且不说赛事公不公平,单说用这种方法选拔人才会使很多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各级摄影协会也保留着以国家、省、市乃至各单位的陈旧模式,而且"三规六戒"多年不变,和市场之间也缺乏切入点。
很多行业都有了经纪人或者中介机构,摄影图片公司可以说是很好的尝试,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的运作,主要是进行产品的推介工作,许多人还在自己找活干。
目前很多行当都有定级标准,比如武术、围棋、象棋有了段位制,教师有级别,医生有主治医、主任医师等级别,外语有A、B、C、D级别。摄影怎样在普遍意义上定级?除了可以给摄影人一个"出身",同时还可以净化摄影市场,给人们一个选择摄影师的标准,也使摄影人有一个奋斗目标,为此而不懈努力。
摄影需要走一条艺术轨道,摄影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自然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