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用镜头说话"和"用照片说话"

    摄影界有一句口头禅,即:"用镜头说话"或"用照片说话"。
    "镜头"是工具,"用镜头"是过程。"照片"是最后的结果,其两句话的用意大致相同,"时态"上略分先后而已。
    摄影人提到"用镜头说话"或"用照片说话",往往会使对方大为敏感,大有"别光说不练,拿作品来看!"的用意。同样的话看是在什么场合来说,和什么人说,正如太极推手,其火候很难把握。和熟悉的人推手,彼此心照不宣,棚、捋、挤、按四手运用得法,其乐融融。如果和不熟悉的人推手,主动发力未免有失涵养,不发力等对方"使抖弹劲儿"崩出难免被动,能做到不丢不顶、后发先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关于摄影界交流的"语境"问题,但却不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因语句相同,遂稍加带过。
    在下此番有意赋予"用镜头说话"和"用照片说话"以新的寓意,更希望能上升到一种虽不新鲜,但能引起重视的摄影新观念的高度来认识。如果没有高薪科技的冲击,也许在过去许多被公认的富有形式美感的摄影作品还可生机勃勃的登堂入室,活跃一时,尤其像"沙龙摄影"那样以纯艺术为荣的摄影流派,以及喜好玩弄暗房技术的摄影人,在电脑这一新生事物来临时,不时发出"电脑制作算不算摄影艺术"的责难。感到"又一只狼也真的来了"!
    其实,任何一种新的摄影工具、新创作手段的出现,都不应对摄影艺术的核心本体构成威胁。艺术定位、创作形式是区分艺术门类和艺术价值的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概括。而新工具、新手段不过是完成艺术创作的方法和途径。摄影人只要仍然以摄影艺术的眼光去从事创作,保持摄影艺术的"原滋原味",不论你使用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采用传统的暗房技术还是利用"photoshop",摄影艺术将不受任何形式上的东西的左右而稳坐"中军"。
    过去,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后期制作效果,诸如"中途曝光"、"多底重放"、"底片拷贝"、"涂红处理"等比较繁琐的工艺,不但要经过反复的磨练,而且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现在有了电脑,"色调分离"、"变形效果"、"正负逆转""美术效果"等等功能花样繁多如变魔术一般,轻轻一点,瞬间即变,而且变换程度、色彩、反差、硬柔均可调整。我们在以迎接新曙光到来的心态张开双臂的同时,更应该以"拿来主义" 兼而蓄之,纳而用之。也许数码相机唱主角的日子真的为期不远了。
    有人怀揣着摄影水平的高低大有以电脑操作水平的高低论短长的抱怨,认为只要玩好电脑便可打遍天下,此言差矣!从符号学上理解,摄影艺术不外乎是人们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于有声语言、形体语言等等之外的一种跨国界的视觉语言之一!摄影创作者以镜头为"画笔"、"画刀",利用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等表现手法,创意、纪实等表现手段,以光为染料作画,利用自然光或人造光,对摄影的构图、影调、色调、反差、协调、对比等等创作技法,在后期制作上不排除传统扩印包括对电脑这一现代化工具的利用,完成实现创作意图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便是我们早已会说的"用镜头说话"或"用照片说话"。不论风光还是风俗;不论人物还是静物;不论动物还是花卉,在摄影人的眼里都应该赋予特有的灵性。一幅或一组好的摄影作品本身就应该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部乐曲、一座雕塑,这才是能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称兄道弟的资本。至于本来就靠后期技法完成的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除了肯定其内在美的一面之外,原本就不排除"小魔术"的情调,那么在电脑这一真正的魔术大师莅临的时候,也理所当然的应该自愧弗如,那种曾经拥有的荣耀,该躲进历史的功劳簿喽。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