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震后三年北川纯羌族地区


     北川县在“5.12”地震中不仅人员伤亡惨重,羌族文化传人遇难不少,北川禹风诗社在城里开会,社员全部遇难。三年多来一直困扰着北川关内12个乡的擂禹路(擂鼓——禹里),遇到下雨下雪就断路。关内,是羌族聚居区,尤其是是青片河流域,是北川最纯正的羌族地区,羌族文化习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由于交通十分不便,地震后三年几乎没有摄影人去过。最近,我去了青片河流域的青片、白什、马槽、墩上四个乡,看到羌族民众逐步走出地震阴影,还保留着原始、纯朴的生活。

 

1、山道弯弯,通往羌寨的路遥远漫长。

2、羌族人族的地方多为高山峡谷。历史上他们被多次驱赶到深山密林。

3、许多中老年妇女与尚武村86岁的老人王世珍一样喜欢包头帕,只因地处高寒。

4、妇女还喜欢栓围腰(围裙),主要是干活防止弄脏衣服,还可以避寒。

5、74岁的苏世新说,男人也包头帕和穿长衫,不过现在数量比妇女要少些。

6、青片乡正河村书记、五龙寨寨主杨华武,地震从废墟爬出来后,一直为保护和光大羌族文化奔走呼号,他现在是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团长。


7、石龙寨寨主何秀荣爱抽叶子烟,客人来时也拿出香烟来抽。
 

8、何秀荣这个羊皮腰包是父辈传下来的。

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西窝寨68岁的王泽兰口在弹口弦。

10、口弦是羌族人用竹子自制的一种乐器,现在会弹奏的没几人了。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年轻的黄景和从老人那里学会了吹羌笛,使这个古老乐器有了传承人。

12、口弦是女人向男人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何秀荣、赵永珍夫妇偶尔拿出口弦来玩一玩。

13、羌绣是羌族人喜欢的手工艺,在寨子里面随处可见妇女们在绣花。

14、马槽乡生产玉米酒,地震后马槽酒不仅销北川,而销往市外,甚至援建省山东。这种小作坊全乡有10多家,每家每天产三五百斤。

15、这不是在演奏,是在钻孔,这种箩筛在羌族山区较多,用来筛苦荞、小麦、玉米粉。 面粉。

16、刘光富是白什乡的武装部长,地震时儿子遇难,女儿被埋60小时救出。非常坚强的他继续工作、生活,随口可以唱几十首山歌。他背上背夹准备干活了。

17、山区户户都有老腊肉,杀了年猪要吃一年,白什乡白水村叶戴蓉说她家杀了4头年猪。看到客人来了,她忙着取腊肉招待客人。

18、他们仍然习惯将玉米存放在住房楼上,玉米是山区主产。

19、石板堆砌的墙是羌族地区最古老的墙。
 

20、北川现存的碉楼较少,多是木结构吊脚楼,房子之间有连接。

21、房子无需挖基脚,架子拼好后,直接放上去。这样的房子防地震。该地区因地震倒塌的房子很少。

22、窗户下晾晒的山棕。

23、二楼住人,一楼关牛羊。

24、青片乡街上地震后由山东援建的碉楼。

25、五龙寨的祭祀台和神树。

26、五龙寨发展旅游已经初见成效,地震后一落千丈,没有游客,现在正寻找开发者。

27、羌族人勤劳善良,七八十岁还在地里干活。

28、用圆木做蜂桶,招揽蜜蜂,这种蜂蜜采的山上药材野花,质量好。

29、羌族人至今还在使用原始农具。

30、将药材等山货用摩托运出去。

31、青片乡不赶场(赶集),羌族群众只有到白什乡。

32、山里的棕做床垫是上品,城里人很喜欢。

33、买回小鸡放在山里,长大后一只土鸡要卖上百元呢。

34、山里气温低,只能到集市买大棚繁育的红苕(红薯)苗,以提早季节。

35、见到拿相机的人,小姑娘直躲,因为她还没有走出过大山。

36、小姑娘今年从北川职中毕业回家,可是她仍然向往着山外。或许不久,她会到城里找工作。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