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片”不废且慢删
 

  数码时代使摄影变得简单化,自动化。有的影友以为,数码机不用胶片成本低,随拍随看随清理。于是边拍边删,手忙脚乱,结果费电又费神,还缩短了相机的使用寿命。

  这里涉及两层意思。一方面,拍摄时要用心用脑,沉着冷静,减少拍摄的盲目性,提高照片成活率;另一方面,对已拍的片子要珍惜,不轻易放弃。下面着重谈谈后一个问题

  拍下的片片是作者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成果,得意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残片”“废片”也同样是“情感结晶”。因此删片时一定要谨慎从事,手下留情。这是因为:或受条件限制现场看不仔细,或正处在拍摄时的激动之中心态不平静,都容易造成错判。其二,图片需要细品才有味道,经过“发酵”才能出淳香。有的“废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情趣的变化,或通过后期的提炼加工,象“根艺”化腐朽为神奇,收旧货得到了古董一样,就会出现亮点,从而起死回生。如果盲目乱删,就会象倒洗澡水时将孩子一起倒掉,有可能将有用的片子删去,那就捶胸顿脚悔之莫及了。

  本人以为,下列情形的“废片”不能删。如果是因为存储容量受限急于腾罗空间,可以采取外拍配制伴侣,电脑增添硬盘的办法解决。

  1. 看似模糊抖动,实则具有动感的。

  2. 人物表情存在缺陷,如发呆、闭眼、歪嘴、哈欠等,说不定会成为个性特色。

  3. 总体效果差,却有可看的细节表现,日后可作“另配件”使用的。

  4. 恶劣气候下,风云水雾等空镜头,看似意义不大,实则能营造气氛的。

  5. 受时间、地域、人物条件限制,不可能日后补拍的。

  6. 虽不能直接使用,但可作为素材资料保存的。资料储存多了,便于创意利用,或找寻共同点组织专题的。不是有人搞了“虚晃一抡”影展、“闭目影象展”吗?

  7. 有的拍重了的片片,作为姐妹篇也很有保留价值,不但可以相互佐证,有的还能表现出事态发展的连续过程。

  8. 一时不能定性的,可删可不删的最好不删。

  举个例子,本人在2004年拍过一张晚会演出时的彝族舞蹈照片(图1),画面平淡,人物杂乱,主体人物闭看眼,因而作为“废片”丢弃一边几乎就给毙了。后来发现右边一位舞者舞姿不错便将原片一分为二(图2),经过整理得到图3和图4两张照片。其中后一张命名为《舞》,还分别获得了乐山日报2004年度“农行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和《中国摄影在线》第五届“百诺杯”摄影大赛优秀奖。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