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华夏文化—我在行走中】之三

重访鸡鸣驿

 图 文:刘晓文

    从2003年3月到2005年9月,我曾三进三出鸡鸣驿。那时它还是京张公路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鸡鸣的东城墙,立刻被震撼。我意识到,这应该是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在城里转了一天,寻觅,拍片,记录。回来后冲印照片,查阅清代史,明代历史,对鸡鸣驿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引起了我更大的兴趣。当我第二次进入鸡鸣驿,我像是造访一位老朋友,既熟悉又兴奋。又对一些细节进行补充。待初稿写成以后,我带着打印稿和给小学生们冲印的照片第三次来到鸡鸣驿,这时,这我对这个小城已经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
三进三出鸡鸣驿,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我写了将近一万字的图文作品《古驿传奇》发到中国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文化频道编辑部。不久被发表在2006年10月20日第31期《文化周刊》:
http://gb.cri.cn/9223/2006/10/20/109@1265688.htm
此后的几年中,许多网站一直在转载这篇文章的文字和图片,直到现在,百度百科仍然在“得名”和“景点概况”“历史”“发展”栏目中引用我的大量文字做景点介绍,并大量转载我发表在国际在线网站上的图片。我想,能用我的一己之力向世人推介这样一处文化遗产,并引起世人的关注,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师的担当和骄傲,我相信自己做的的工作是源头上的,这令我十分欣慰
2015年8月,以六十九岁的高龄女性驾驶员,在独自一人完成自驾内蒙古的壮举之后,我又专程来到阔别已久的鸡鸣驿。此前几年一直很惦记却又不敢来,怕看了以后失望 。
十二年之后的鸡鸣驿还是那样安静,由于不是周末,游人较少。或三五个,或七八个,静静的走着看着,比起当年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在村子里转多了些人气。看得出来,有关单位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精神进行修葺。基本尊重鸡鸣驿的原貌。从这点上说还值得称道。这也是摄影人所希望看到的。同时,几处重要要建筑古迹由于有人居住,有关单位尊重房主的权益,允许他们收取一定数额的门票分成,而不是将他们赶走了之。这样大家对建筑的保护有了自觉的积极性, 也免去国家管理维护的难度。国家只收取古城进门门票,大家都有收益,皆大欢喜。想到在全国不少景区承包单位独享其利,与原住民产生矛盾,以至于影响正常的旅游观光活动,甚至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这个意义上说,鸡鸣驿的做法实在值得借鉴。
我希望,鸡鸣驿能够有资格申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毕竟鸡鸣驿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较好的古代驿站。当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资料的收集与保护是最难的。在我当年采风的过程中,我有幸遇到自助导游刘存义老先生,他的知识与见解令我敬佩。应该说他是鸡鸣驿古城宣传与保护的最早的民间推送者。那些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既是鸡鸣驿的主人,也是鸡鸣驿古城的保护者。他们曾经对于我的采风给予热情的帮助。我想借此文对他们表达我由衷的敬意,并致以深深的祝福!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中国摄影在线》网站名称备案(京):0272000101200001
ICP备案号:粤ICP证B2-20050250 (粤ICP备09037740号 )  粤公安备案编号:44049002000246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