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青山翠竹间

  我走向木坑竹海.走进一片浓浓的绿,那是竹生命力最旺盛的生长阶段,从竹林深处向外喷张着生命的力与美。它有一种难以抵挡的吸引力,我不由自主地向着离我最近的一片竹林走去。在密密的竹林中间有一条通往山上的小径,它是那么不寻常,从这边望过去似乎很远很远,它的尽头消失在浓郁的绿色深处。
  定定地看这条深不可测的小径,我的心空灵而又宁静。我知道这里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里,但此时此刻我觉得优美的竹林就是我灵魂的歇脚处。我长久地凝望着幽深的竹径尽头,只想这种美好的意境永存我的心里。
  终于,我顺着那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青竹气味的竹径向竹林深处走上去。那实际上是土阶,在每一个土阶的立壁上用几片青竹片挡住,成为一条别具风格的通幽竹径。由于长年见不到阳光,加上昨日新雨后,这里的土潮潮的,红褐色,和竹林的青翠欲滴相得益彰,画面看上去湿润润的,,跃动着生命的活力,非常有质感。我一阶一阶慢慢儿向上走着,欣赏着,生怕一下子走到尽头。这里只我一个人,除了不知名的鸟的鸣叫声从竹林上空传来,听不到别的声音。
  我走出这片竹林时,蓝天明晃晃的耀眼,回眸间,竹林又呈现一番不同景象;放眼望去,天边一带远山从朦胧中透着幽蓝。碧天白云澄澈如洗。此时,恰好有一枝——只有一枝——轻轻摇曳的竹枝从竹林中旁逸斜出,在它身边一片绿叶黄花的映衬下更显得超拔俊美。在它的近旁,一弯小径于空灵之中平添动感。这是一副多好的画面!
  国画技法中“知白守黑”、“虚实相生” 用来形容这里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茂密的竹林固然可以表达一种激越豪放的情怀,但此刻,眼前的景致悠远而宁静,动静相生,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它暗合着摄影人此时的闲适情怀,人与自然相默契。其实此情此景不过是我在偶然回身时的一瞥,但它比起那种寻觅复寻觅精心营造的画面更令人感到舒适与自然。
  拍完片子我才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人声,是几个妇女的声音,寻声走过去,见到几个女人在农田里忙碌,一边快活地说笑着,可我一句也听不懂。我沿着她们所指的方向向着一条傍山的道路走去。
  道路一旁的竹长在我头顶的上方,另一旁的翠竹则长满整个山坡,有的长可达十几米,一棵棵精神气十足,充满阳刚之气;争先恐后直插云天,那是令人感奋的生命的张力!
  国画家把竹与梅、兰、松并称为“四君子”,咏竹的古诗文更是不可胜数。我很难再用语言描绘我的感受,真觉得竹节难写是精神。在这片竹林里,不论个体还是整体,枝枝直立挺拔,绝无旁逸斜出。面对它们我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仰。当我以一种忘我之情将自己的心交付给自然的同时,我强烈地感受达到来自大自然的激励,我不由得精神振奋,神清气爽,连日来旅途的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伸开双臂拥抱着这片翠绿,感受着大自然温情的脉动。
  前面有一个竹林的缺口处,当我走到那里站定时,面前的景象令我感动之极:对面的山坡上,密无间隙的竹海像柔美的绿色绒毯覆盖在大山的每个皱褶和隆起。一阵绿色的风吹过,山坡上涌动着绿色的旋律,那是竹的另一种美——阴柔之美!那个看上去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和它身前身后身左身右的竹海与巍巍大山比起来是那样渺小!但它多像一个在母亲偎抱中的幸福的婴儿! 有大山偎抱,有竹林护佑,木坑村风雨不动安如山。而漫山遍野的自然资源成为这个小村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此刻,沐浴在晚霞之中的大山充满柔情,像一个丰腴的少妇,把自己粉红色的婴儿揽在怀中,静谧而又安详——渐渐的,我眼前的景象变得一片模糊……
  我在木坑竹海留连复留连,直至 晚霞夕照。在山路转弯处,夕阳的余辉从我的头顶上空照在修竹之上,山坡的阴影和竹叶上金黄色霞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弯曲的小路伸向归家的荷锄农夫。不知道为什么,一种失落骤然从我心中升起,与画面那种忧郁的氛围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青山翠竹(黟县木坑)

横逸竹枝俏(安徽木坑竹海)

木坑柱海组照 竹逸青山远

 竹径探幽

竹节难写是精神

母亲的偎抱

竹映斜阳归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