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中国的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祠堂文化成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祠堂,一般都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多以石料和钢筋水泥为主,间以木质架构。院落大都为三进,偶见单座、两进、四进或五进。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重视。

       


构筑宏丽的中国祠堂
 

祠堂屋脊上精妙绝伦的灰雕

手工精湛的木雕

精雕细刻的石牌坊

祠堂的大门上通常都要绘上守门神

祠堂里,大木柱上通常雕刻着达官贵人或乡贤们题写的对联

祠堂大门两边,各竖立着肃静和回避,可见祠堂里供奉的先贤们旧时地位之显赫

夕阳西下,祠堂里四周肃穆,唯供台上先贤们的漆金灵牌泛着幽光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