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20年是有限的
-----旷惠民《岜沙二十年变迁》访谈
 

 

     从1989年到现在,作为一个在闲暇时间从事摄影活动的人,旷惠民数十次前往“岜沙”这个目前已经被媒体过多曝光的人类学样本基地,用质朴的摄影语言记录了岜沙的20年变迁。
一 、“每年有时间就去走走看看”
     记者:“岜沙变迁”是部大部头作品,拍摄时间持续了20年。最初你是怎么关注到那里的?
     旷惠民:岜沙这个专题是从1989年10月开始拍摄的。那时我才开始学习摄影,每年都会去外地拍照。第一次去岜沙是同一些美术工作者去的,也可能是一种机缘。初到那里我就被美丽的山寨、纯朴民风、古老的生活习俗所吸引,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1989年-1996年去拍摄了4次,当时拍摄的图片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把自己看见的一些有趣的场景拍摄下来。每次回来把冲洗好的图片给朋友看,大家认为图片拍摄“太生活化了”,这与当时流行的沙龙摄影创作相差太远。但我一直认为这种拍摄是符合用摄影去记录一个地域和文化变化的。
     记者:20年做同一个主题,是在之前你就定好了拍摄计划吗?
     旷惠民:开始只是喜欢那里的宁静和山地人的纯朴,每年有时间就去走走看看。九十年代在城市里过春节每天生活就是聚在一起拜年喝酒,日子过的很无聊。于是我就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岜沙看看,拍摄一些冬天场景,记录下山里人是如何过年的。1992年春节初一下午,我离开喧闹的城市第二次踏上了西去贵州黔东南的列车。西去的火车上人满为患。我的第二次岜沙之行就是在这样拥挤躁动中开始的。
二、我的《岜沙变迁》拍摄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年-1994年。这几年岜沙变化不大,还没有多少人去那里。岜沙本土人也没有人出去打工。外来信息少,生活平静艰苦。每次去吃住都很困难。这个时期我主要拍摄岜沙特有古老文化习俗:糯禾、葬礼、服饰、牛文化、民族节日活动。
     第二阶段:1999年。开始有人外出打工,有一些喜欢到山区旅游的人开始小批量进入岜沙。2000年当地开始发旅游开发。 2002年在外来经济文化影响下岜沙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成为中国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
     第三阶段:2004年。我开始拍摄岜沙人物成长变化、环境变迁、旅游开发等影像。
     第四阶段:2007年。开始做岜沙变迁发展中的得失主题。并开始《岜沙变迁》专题整理编辑工作。
我拍摄岜沙20年里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岜沙变迁其实就是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缩

三、 摄影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有效工具
     记者:民俗文化的价值,需要像你这样深入的、长期的拍摄才能体现。和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些拍摄经验吧。
     旷惠民:摄影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有效工具。因为它有较强的再现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当你观看一些老照片时,你可以从很多细节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精神面貌。它可以保留历史场景和人物变化。
     1994年我到北京出差,买回了很多摄影专业书籍。开始学习纪实摄影和专题拍摄。反复看自己多年来拍摄的图片资料,觉得岜沙是一个值得长期拍摄记录的题材,就这样我把拍摄岜沙专题确定为一个拍摄重点。当认真拍摄一个专题时,会有计划的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思考、研究拍摄对象。通过长期拍摄实践,能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使影像表达更具特色,并逐渐形成自己风格。
     在做专题影像记录时,每拍摄一张图片都要做好相关文字记录,这样在多年以后都能快速找到相关拍摄对象文字材料。2006年我买回了专业扫描仪后开始了底片数字化整理工作。经过2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岜沙变迁》摄影专题初稿才渐渐的成型。
     1989年秋天到2009年我先后去了20多次。开始是在春、秋季节去的比较多。后来有计划的选择了一些季节反复去拍摄。
     2002年9月我开始带上以前拍摄的照片去寻找拍摄过的人物,开始记录变迁。寻找工作很困难。以前拍摄过的很多地方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相遇机会很少。但每当找到一位拍摄对象将老照片送给他们时我能看见那些开心的笑脸。很多人从照片中找到了那些流失的岁月……因此,反复去跟拍摄对象接触和沟通是很重要的。
四、“我的目的很明确,它不是一般旅游参赛图片”
     记者:注意到你的照片,并不把注意力放在构图、影调等等表达形式上,而是老老实实的关注内容本身,关注拍摄对象的生活。这样做出于什么考虑?
     旷惠民:我也拍摄了一些光影岜沙照片,后来反复看觉得可读的东西不多,我想系统的做一个反应中国偏远山区苗族村寨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发生的巨变,这就要从很多方面出发,要分几个部分来拍摄记录。目的很明确,它不是一般旅游参赛图片。
     记者:你的摄影经历是怎么样的,是否受到一些摄影人的影响?
     旷惠民:我是从1987开始学习摄影,以前在单位做宣传工作。因为没有发稿压力,所以我喜欢长时间关注一个选题拍摄。先后拍摄了《岜沙变迁》、《矿工写真》、《毛泽东故乡人》、《树的前世今生》、《吉木成佛》等摄影专题。1995年至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摄影十杰”称号。2004年拍摄的《矿工系列》专题被中央电视台和《阳光之旅》大量选用。2007年8月在22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吉木成佛》专题获记录类组照银奖、《矿工生活》获记录类组照铜奖。2007年9月《采煤归来的矿工》组照和《毛泽东故乡人》组照在2007年国际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展出。
     2008年9月《小矿山矿工生活》在2008年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展出。2008年5月《吉木成佛》获湖南省湘潭市政府文化成果奖。2008年9月《小矿山矿工生活》专题参加在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劳动者”主题展览。
     2009年4月《毛泽东故乡人》组照荣获第二届全球索尼专业摄影大赛当代热点类第三名。
     中国老一代摄影师我喜欢看沙飞、庄学本等,当今摄影师喜欢李振盛、朱宪民、黑明等,他们是用自己的经历和生命来拍摄,为中国留下了很多宝贵历史影像。
     国外的喜欢萨尔加多拍摄的专题,宏大、深刻、系统 、完美 、理性,关注的是全球热点问题。他用经济学和哲学来指导拍摄。这是一般的摄影师难达到的。

五、“我希望这些影像作品在岁月年轮挤压下成为经典”
     记者:纪实摄影人当下还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它不挣钱,照片收藏也不系统化,不成规模,你如何看待纪实摄影以及作为纪实摄影人的这个角色?
     旷惠民:我以前做过商业摄影,不喜欢每天反复去做一些重复工作,那样没有挑战和创造性。目前我不全靠摄影来维持生计,纪实摄影只是自己的喜爱和最求。所以自己在选题、拍摄上压力不大,可以把拍摄时间放的长些,对拍摄对象可以进行深入了解。其实摄影人一辈子能拍摄2、3个有深度、有影响的专题就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图片的海洋里,只有用足够的时间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图片之舟”,才能不会沉于“图片之海”。当你的拍摄成了“舟”才会有人来买。书籍、展览、收藏才会有意义。中国摄影师要达到那一天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20多年来,我在生活中发现感人的故事,拿相机去记录有意义的精彩瞬间。用这些图片来述说当今社会变革中的得失。希望让这些影像作品在岁月年轮挤压下成为经典。这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记者:谈谈拍摄所用的器材吧,20年来你一定更新了不少设备。器材的改变对作品有怎样的影响呢?
     旷惠民:1986年到1990年海鸥DF135+海鸥120;1990年到1996年用美能达700+雅西卡124G;1997年到2004年用尼康FM2+玛米亚RB67;2005年到2007年用尼康D100+骑士69;2007年至今用佳能5D+富士69。
     我的拍摄一直是用120+135来拍摄,两套系统相对保险。一个可以快拍,一个需要思考用于慢拍。因为我关注的都是长线主题,也考虑拍摄的底片、数据安全可靠性。器材不是绝对的,相机成像好、使用方便就是最好的选择。近年来,我也使用数码相机,它拍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拍摄成本。
     记者:岜沙现在成了一个旅游好去处,这样的岜沙应该还会继续变迁,你还会继续去那里拍摄吗?
     旷惠民:我拍摄的岜沙变迁只能说真实的记录下了岜沙部分情况和变化。因为每次在岜沙拍摄的时间是有限的。对苗族文化了解的还不够深刻。
     但是,我庆幸有机会二十次深入岜沙山寨拍摄记录下岜沙人一些主要生活和感人瞬间。每当翻开岜沙影像档案,看着二十年来拍摄的岜沙人生活故事,总能让我回忆起那些难忘岁月。
     我现在开始拍摄一个新的专题,它是反映城市变迁的。岜沙已经不是我拍摄的重点。但是我会有计划的去补拍一些人物和镜头。因为一个人的20年是有限的。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