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杨,女,35岁,法制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曾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第四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2004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第十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新闻类一等奖、2004年度人民摄影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2001年度全国最佳摄影师称号、德艺双馨摄影师称号等。2000 2003年曾在“荷赛”(WPP)新闻摄影学习班学习。

透过法网审视人性
居杨访谈录
居杨/图 本刊记者 万红强/文

    法制新闻一向是人们感兴趣的,尤其是”警与匪”的新闻图片,已成为读者和媒体的宠爱。但能以法制新闻图片拓展故事,进而影响社会和有关部门对事件决断的,却实在没几个记者能做到,《法制日报》的摄影记者居杨是其中的佼佼者。
    采访居杨的念头,源自每年全国性综合摄影大赛中,她总能脱颖而出,屡获大奖。居杨说,获奖是以后的事,因为摄影已渐渐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她观察世界和表达观点的方式。
    1991年,居杨到《法制日报》摄影部实习,摄影部主任王毅带她出去拍片。实习结束后,她提出留在摄影部当记者。没想到,王毅拒绝了.并告诉她,拍法制新闻图片,要经常去危险和艰苦的地方,工作环境中多是男性,一个女孩子不方便,也太累人.以后再说。这一等就是5年。居杨到了广告部,虽然年年业绩都很好,工作得心应手,收入也不错,可她埋在心底的“摄影记者之梦”却从未消失。
    1995年,居杨了解到摄影部缺人手,她又毛遂自荐去当记者。王毅主任明白:她是认真的,但仍不松口,只答应试用1年。居杨回忆,这是她的新闻摄影起步年,也是最苦、最有收获的一年。居杨手里有一台尼康9000相机,1只50毫米和1只80毫米的镜头,拍的多是黑白片。她告诉我,那年她因为是生手拍出的废片多,定额胶卷超了,只能自己买。那时不是数码时代,都是自己拍自己冲洗,白天拍完片,晚上自己钻进暗房;中片。暗房是没有空调的,夏天屋里温度有摄氏40度,放大灯泡因太热,有时一晚能憋两个,再加上显影液、定影液那股强烈的酸碱味,暗房成了“蒸笼”,为了不影响别的记者发稿,通常都是别人下班后,居杨就一头钻进“蒸笼”里忙活,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居杨颇为感慨。时至今日,居杨已记不清那年拍了多少胶卷,发过多少片子。1996年她获得了全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并顺利进入《法制日报》摄影部当了记者。1997年,居杨用上了报社配发的尼康F5相机,更重要的是参加了“两会”的报道。这年“两会”期间,她铆足了劲,不到15天时间,刊发了近90张新闻图片,要知道那时是用胶卷,工作量比起现在的数码可大多了。
    在摄影记者里,居杨属于那种停不下来的人,她喜欢不断地挑战自己,自己设定战役报道目标,在自己熟悉的报道领域突破后,又开始琢磨下一个目标,并为之倾心投入。1997年7月,她得到了丢丢的采访线索;一个吸毒母亲为了得到毒品.把自己3岁的亲生儿子抵押给毒贩。那些人在吸毒后,用打火机烧、烟头烫,将丢丢摧残得血肉模糊。当北京警方将孩子救出时,丢丢已奄奄一息,而他的母亲面对儿子却无动于衷。面对眼巴巴等待救助的无辜孩子,女性的本能让居杨投入到故事
的拍摄中。在一个月时间里,她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泡在医院里。因为丢丢伤势很重,经常处于昏迷之中,有时为拍摄一两张照片就要等上一天。
    当时她并不知道组照怎么拍。断断续续拍了1个半月,居杨把片子选出来给王毅看,同时在解释每张片子的故事。王毅只留下一句话:让片子打动我,少说! 自此,居杨每次拍回来,都与王毅交流讨论,各自阐明看法。—王毅说不够,她就再去拍。
    勤奋和投入总是有回报的。这组图片故事让居杨名扬四海。1997年8月,《丢丢的悲剧》摄影报道刊发后,居杨独特的审视视角,画面强烈的:中击力,带来的社会反响空前,仅3天时间各界捐款就达3万元,整整一周时间,编辑部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居杨以为问题解决了,但随着丢丢命运的起伏,居杨追踪报道了7年时间。居杨慢慢悟到了一名摄影记者的社会责任,她希望通过这个报道,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意识到毒品对社会、对家庭、对下一代的危害。同时,她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志愿者,并由丢丢故事开始,引发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南方周末》、互联网等众多媒体,展开了”收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讨论。居杨告诉我,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丢丢的故事结局还算是完满:丢丢摆脱了吸毒母亲,被一个关心和爱他的家庭代养,开始新的生活。
    拍丢丢的过程,也是居杨对新闻摄影感悟和思考的过程。法制新闻画面是手铐、监狱、审讯、抓捕等,在人的印象中是冰冷、阴暗的,报道也是模式化的东西。但居扬认为在矛盾;中突的大悲大喜之间,无论犯罪还是受害者,许多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复杂情感会淋漓尽致地爆发出来。如果能够走进这些人群,带着人性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拍摄,将感动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从过去的惯性报道中跳出来,能自己对问题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保持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
3.多用些时间体昧感受
    时间可以使摄影者从容地观察,从中体味出事件的本质和真实。这种感悟来自于《丢丢的故事》的拍摄。她拍摄这个专题的同时,也慢慢走进了丢丢的生活。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她的镜头有意回避了溃烂的伤口之类画面,更多地关注了丢丢对母亲既恨又爱的情感、丢丢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社会中美好和罪恶的东西对一个3岁幼童的深刻影口向,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它像讲故事一样用图片形式讲出来。
4、追求摄影者与被摄者的平等交流
    在法制新闻摄影中,这其实是很难的。居杨在拍摄《重刑犯》时,有着深刻体会。至今她依然会想起那一双双穿越监室铁门的目光,有的凶狠、冷酷,有的嘲讽、轻蔑,有的乞怜、不安……敌视几乎是所有重刑犯的通病,她要小心翼翼地把握自己的态度,寻找切入点,连语调,语气都要注意,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他们情绪波动,甚至引发过激行为。于是,她必须学会适应,努力不将他们当咸重刑犯,慢慢地有人开始愿意与她交谈。“我对不起女朋友,如果有3天让我们过不东躲西藏的
日子,能坦然地在阳光下散步聊天,我这辈子就满足了。”这是非典期间,在北京某桑拿浴室为抢劫不到2万元财物,连续杀死?人的主犯对她说的话。1个月后,他被执行死刑,执行那天他告诉居杨:“我很想念她。”那一刻,居杨拍下了这个杀人魔王最后流泪的脸。
5。注重细节
    在一个事件中,细节通常是最耐人寻味的,把握奸细节是一个报道成功的关键。细节是拍摄者通过观察,凭着对事件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从中体会、选择、提炼出的细微情节,是通过思想过滤出的画面。
6,诚实的表现
    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摄影感觉,作者对新闻事件能认识和感受多少就表现多少。这些对法制新闻摄影尤为重要,这个领域有很强的严肃性。’针对目前中国传媒竞争激烈,一些暴力、凶杀画面不断在报刊上出现的情况,她认为,在事实认定的基础上,作为摄影者一定要有份社会责任感,传达的信息应有建设性内容,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和低俗趣味而回避媒体的社会责任。急于求成的心态也有可能使报道牵强、浮躁、缺乏公信力,从而失去动人的光彩。
    居杨说,每当在无人的角落,细细地读那些曾经拍摄的报道,如《千千纸鹤》、《重刑犯》《金三角联合扫毒行动》、《卖淫女》……,躁动的心都会变得安宁下来。现在她越来越喜欢安静的东西了,包括安静的照片和安静的心。自己兀然发现,经历了一个个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真实故事,经历了故事主人公的苦难和幸福、泪水与欢笑同时,自己也慢慢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也许这正是一个摄影记者的人生旅程。为此,她感到安宁和坦然。

 

 

 

《千千纸鹤万般悔恨》

 

《走向归途——收教卖淫女纪实》(组照选登)

 

《重刑犯》(组照选登)

 

《一个8岁的艾滋病女孩》(组照选登)

 

《丢丢的故事》(组照选登)

 

《金三角,禁毒的承诺——中缅联合扫毒行动》
(组照选登)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