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说 美 的 精 神
----生死艺术观  金 维 周

  [内容摘要] 本文是站在道家的平台上,把探索的触须伸向艺术的原野,而找到的一个新的观看点。站在这个观看点上,你就会能透视艺术的本质,认识到美的原始精神。
  [关键词] 生命精神,死亡精神,生命之美,死亡之美。
  [正文]
  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生“一”,生“二”,然后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源,是最高精神,“一”与“二”是“道”派生出来的两个子精神,我们理解为:一个是生命精神,她就是自然界及人类进化过程中有利于生命的合成、诞生、生长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科学精神;另一个是死亡精神,它就是不利于生命的合成、诞生、生长和一切死亡现象的科学精神。生命精神是在不断地演化出生命,死亡精神是在不断地毁灭生命,故此才有了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我们是立足于这一思想平台,把探索的触须伸向艺术的原野寻找美的精神。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从前,小和尚跟着老和尚第一次出山门,看见一位姑娘,小和尚惊叫起来:“呀!太美了”。 老和尚说:“这是老虎,会吃人”。小和尚说:“我给她吃掉也愿意”。这个久传不衰的故事之所以经典,全在于说明人类对美的认识问题。
  首先,小和尚对姑娘之美的认识是先天性的。从来没出山门的小和尚既没有看见过异性,又没听说过异性之美,却为何一见姑娘就惊叫起来:“呀!太美了”。这说明小和尚对姑娘之美的认识是先天性的。我们人类对这种美的认识为何具有先天性?这是因为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祖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不断地沉淀在大脑的深层结构中,被植入双亲的遗缺基因上。所以对我们个体来说,我们的大脑对自然、对美的认识具有先天性。
  人是生命精神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生命精神最成功的塑造品,也是生命精神的再体现,我们的灵魂也是生命精神塑造的,我们的思想程序已经被设定好了的。所以我们自然会认为生命精神演化过来的塑造品都是美的,老和尚的违心说教怎能改变小和尚对美的认识.
  其次,姑娘之美为何美得惊人。这是否姑娘之躯含有某种美的元素非常之高,这种美的元素又是什么?我们不妨以别的物性来相类比:如甜的元素是糖份,咸的元素是食盐,酸味是由酸类元素造成。由此可以类推:处于青春期的姑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敏锐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姑娘之美的元素可能就是这些生命力、情感、感觉、思维等生命现象。假如我们把这些生命现象作为美的元素的话,那么具有这些美的元素的东西是否都是美的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如绿草鲜花、鹰飞鸟谛、鱼游马奔等等一切生命体和生命现象都是美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部最好的法律,也比不上一个苍蝇舔食的伟大与美丽。所以可以肯定:生命力、情感、感觉、思维等生命现象是美的元素。由生命力、情感、感觉、思维等生命现象体现出来的美,我们把她称之为生命之美。姑娘之美具有旺盛的生命之美,所以美得惊人,姑娘之美能让小和尚震惊也就理所当然了。
  蓝天白云、大海河流、山川平原、空气阳光、雨露霞雾等等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大家也认为是美的。这说明我们对这些美的认识也是先天性的。这些为何是美的呢?因为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也是生命精神演化过来的,这些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是生命精神为生蛋而先建的窝,我们的思想程序自然会认为是美的,这种认识也被我们的经验所肯定。我们把这种美也归纳入生命之美。
  哪些是丑的呢?人老了变丑了,病了、死了变丑了,花儿草儿枯萎了,鸟儿马儿死了,及一切生命体的衰老与死亡现象都是丑陋而悲哀的,这也是生命精神赋予我们的认识。死亡精神是专门制造丑陋与悲哀的死亡现象,它有两种手段:一是软的,如饥饿、贫困、愤怒、仇恨、悲忧、疾病、衰老、死亡、黑暗寒冷、风化污染等等及一切束缚和摧残人性的精神枷锁。这是死亡精神在啃吃着生命之肉,吮吸着生命的血液,死亡精神的手段是非常的残忍而阴险的,它能使一切生命体不断地变老、变丑,直至走向死亡。另一种手段是硬的,如水灾旱灾、风霜雪雨、野火雷电、火山地震、、星球碰撞、战争屠杀,黑洞等等及一切束缚和摧残人性的有形的东西。这些都是死亡精神掀起的刀枪向生命精神开战,它是以屠杀生命和破坏环境为目的,使生命体遭受灾难或死亡。被死亡精神摧残了的或被屠杀了的生命体的衰老与死亡现象及其被毁坏了的环境都是丑陋而悲哀的。
  我们怎样正确认识这丑陋而悲哀的死亡现象呢?这就得要求我们摆脱先天的思想程序的束缚,让思索踏上理性通向情感的桥梁,来审视这丑陋而悲哀的死亡现象。
  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一些被死亡精神的软手段摧残了的丑陋之体,如老树、老树桩及被风化了的骷髅石、建筑物等等,这些丑陋之体为何有美的另一面呢?因为我们习惯常把树或一些无生命的东西与我们的自身相类比,我们的心身与这些丑陋之体一样备受死亡精神的摧残与戳杀,人生的风风雨雨,世间的刀光剑影,原先本该完整无损的身心,却被死亡精神残酷地摧残、戳杀而造成破碎而苍老,我们已经够痛苦,而死亡精神还不断地把我们送上死亡之路,我们眼看着死亡精神把我们的亲人、朋友一个个地吃掉,最后还会把我们吃掉。人生太悲惨了,太绝望了。于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沉积在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一旦触及到这些丑陋之体时,就会马上唤起我们心中那悲哀而绝望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会因丑陋而悲哀的死亡现象而发生共振。在这共振过程中,在我们的心中会产生对死亡的仇恨,对生命的渴望,并产生了怜悯的情感,这样会使我们的心变得更加善良而完美,对事物的认识也会趋向于完整,于是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提升与净化。这些丑陋之体能在我们心中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简直可以说是死亡精神又重新刻画了我们的灵魂。故此我们不得不把她看成是一种美,而这种美没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只有让人悲哀,让人掉泪,让人愤怒,让人渴望。所以我们把这种美称之为悲哀之美,或称之为死亡之美。所以,植物或无生命的东西被死亡精神长期摧残而最后留下来的丑陋之体却有其非常美丽的另一面,其美的深沉程度,生命之美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我们对悲哀之美的认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累积才能知道的。对丑陋而悲哀的死亡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悲哀之美的认识也就有天壤之别。
  而人或动物的死亡现象及尸体却是彻底的丑陋。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是非常的脆弱,承受不了这些剧烈的悲哀现象,特别是年轻人,一旦触及到这种剧烈悲哀的丑陋之体时,他们那娇嫩而美丽的心灵会被震塌震碎,他们的灵魂会因死亡精神的刻画太深而剧痛难忍。所以人或动物的死亡现象及尸体只有丑陋而没有美的一面。
  再来审视一下死亡精神的硬手段:如洪水巨浪、野火雷电、火山地震、风霜雪雨、战争屠杀、星球碰撞、黑洞等等。死在死亡精神的硬手段之下的生命体固然变丑了,而我们看到这些硬手段的巨大力量和壮观场面,是任何生命力量无法与之相比的。我们人类正是缺少这种力量,我们需要这种力量来改造自然和探索宇宙,我们仰慕这种力量,所以我们就会认为这种力量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无比壮观无比威猛的阳刚之美,我们把这种美也归纳入死亡之美。而生命之美只是温柔之美,其美的力度无法与之抗争。
  现在我们对上述的艺术观点作个小结:我们把生命力、情感、感觉、思维等生命现象和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看成是美的元素,并称之为生命之美。人对生命之美的认识是先天性的。我们把死亡精神的软手段造成的悲哀之美和死亡精神硬手段的巨大力量与壮观场面称之为死亡之美。我们对死亡之美的认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得知的。死亡之美和生命之美又可以统称为自然之神韵。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之为生死艺术观。只有生死艺术观才能表达美的原始精神。
  文学家是以喜剧表现生命之美,以悲剧表现死亡之美;艺术家们使用的一切艺术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体现生命之美与死亡之美,现实主义是以具象反映生命之美与死亡之美,抽象主义是以符号直描美的精神。下面就从现实主义影象角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生死艺术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下拍摄的《石桅岩》景观如[图1],我是这样读的:南方的冬天,死亡精神企图以寒冷扫荡生命,扫落了树叶,扫黑了树枝,黑黑的树枝在哭诉、在癫狂;生命精神赋予小草不怕寒冷的生命力,无数根小草闪烁着亮丽的生命之光,组成整整齐齐、一排排、一层层、规模宏大的大合唱;生命精神赋予柏树坚强的生命力,玉玉挺立在山岗,是在为小草领唱、
  指挥;果树那闪亮的叶子在鼓掌;独有亿万年 [图1]的石桅岩默默地站着、默默地看着,看了几百年、几千年、万万年,还是看个不够,看着一年年的春夏秋冬,看着这生生死死的自然现象,看着这生命精神和死亡精神争战的永恒的战场。《石桅岩》景观真是一首自然的交响曲啊!这种读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这幅图既能体现了生命之美,又能体现了死亡之美,也就是体现了自然之神韵。由此可见,生死艺术观是对康定斯基的“内在呼唤” 是一个很好的具体表达;也是给“格式塔”(gestalt)理论中的“形式的整体效应”赋予实质性的内涵。
  再来看我拍的《溪水》[图2]。溪石上长的绿苔、小草,正是生命精神利用水来创造的作品,这些绿苔、小草的千姿百态和闪烁着生命之光及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暂时不说,我们要说的是当生命精神利用水时,水会变得温和、平静、适度、适量。所有的生命都是生命精神用这样的水来创造的;当死亡精神利用水时,水会变得汹涌滂拜、过量、过度,水会成为死亡精神毁灭生命的手段。被水淹没的溪底就难以生长生命,这正是死亡精神利用水来限制生命的生长或毁灭生命而占据溪底;溪石的顶部也被死亡精神占领,生命精神在溪石顶部创造生命是非常的困难,,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着生命。可见温柔的水是生命精神的手段,因此也就具有了生命之美,所以我就用长一点的快门时间把流水拍成丝状而显得温柔,这样流水也就具有了生命之美。因 图[2]
  黑暗是死亡精神的手段,具有死亡之美,丝状的流水挂在黑暗的前面,就会被死亡之美衬托得更加美丽了。这样,就会增加了这幅作品的生命精神和死亡精神争战的气氛因而显得更加美丽。
  太极图[图3],也能很好地反映了生死艺术观,黑色代表死亡精神,白色代表生命精神,他们都象是一条活动的鱼,互相追击,永无休止的争斗着。图中阳形之中有黑点,阴形之中有白点,这是表示死中有生,生中有死,生与死的斗争无处无时无不存在着的。这一精神反映在自然现象中比比皆是,例如老虎吃兔子这一事件即是生命现象,又死亡现象,美与丑同时存在,实际上生命精神和死亡精神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同时对同一个物体发生作用,如一切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也是走向衰老与死亡过程。生命精神总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死亡精神总是不断地毁灭生命和与生命相适应的生存环境,他们把这种创造与毁灭的战争摆满了宇宙的任何地方,从空气到水底,从细胞到星系,从恒古到未来,这种战争从来不会停息。地球是他们的战争焦点,他们在地球上的战况各有胜负,势均力敌,而在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死亡精神总是占绝对优势。宇宙的主旋律往往是死亡精神唱的歌。只要我们了解了生死艺术的哲学思想,就会很容易地理解生死艺术的真谛,就能听得到那久远的荒古神韵。
  简庆福的《千千结》[如图4],图中荷叶枯死了,只剩下干黑的叶柄折垂水面,映成一个个带结的框框,正是这些枯死了的结结框框与我们心中的结结框框相契合,于是唤起了我们心中那悲凄之情,并与我们的心灵发生共振,在我们的心海激起了悲哀的浪涛,冲击着死亡的角落,心的河岸会绿上了怜悯的情感之树,让思索踏上了美的旅途,让灵魂飘荡在美的天国。这些结结框框也象征着世间不合理的秩序和精神枷锁,正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抑制了人性的光芒,使人生在理性的铁笼中哭泣,我们那孤寂的心灵在悲 [图4]
  哀、在愤怒、在渴望、在怜悯。所以这些死亡了的结结框框也是一种悲哀之美,美得深沉。 图中的结结框框又被竹栏栅框住,一个也不让逃离,这又是何等的残忍!只剩下两三片伤残的老荷叶,看来也快要枯死了,活着只是暂时的挣扎,终究逃不出死亡的命运,这,太惨了!这正是对我们哀苦心灵的写照。《千千结》整幅画面笼罩着死亡的悲哀气氛,这幅作品之所以美,就是在于体现了死亡之美。
  这幅作品美中不足的是,死亡之美的成份过多了,缺少生命之美,伤残的老荷叶只能增加了悲哀的基调,如果把老荷叶改成新荷尖尖,那就会更美,会让人从死亡之中看到再生,在绝望之中看到希望。这样不但体现了死亡之美,又能体现了生命之美。这幅图也存在着一点问题:干黑折垂的叶柄上的叶片看不见了,说明荷叶枯死已久,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寒冷,这个时候老荷叶不可能还活着。水底映出的蓝天白云,说明春天来到了,此时新荷叶也该露出水面了,死亡结束了,新生命又开始了,这样更符合自然规律,这才是一幅合乎自然的和谐的悲壮而美丽之图,也就是体现了死亡之美和生命之美。
  一个枯朽了的老树桩,长出了几片嫩芽,大家都会说太美了。试问:她不是受尽了死亡精神的摧残吗?不是丑陋的吗?却为何说是美的呢?因为,死亡精神对这个老树桩的摧残,正如死亡精神对我们身心的摧残,我们那悲哀而伤残的心灵正如这棵枯朽了的老树桩。她正是我们要找的抒情物,她为我们抒情,诉说着我们心中的悲寂,诉说着沧桑……。枯朽了的老树桩上还有几片嫩芽,说明生命精神给了她顽强的生命力,这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生存力量与希望,所以我们就会感到这个枯朽了的老树桩特别的美,我们真的会喊出来:“我找到了对等物,找到了自我,她就是我,我就是她。”这个老树桩之所以美,就是在于体现了死亡之美与生命之美。
  沙漠中枯死了的胡杨又为何也是美的呢?因为沙漠是死亡精神战胜生命精神的战场遗址,从这遗址中枯死了的胡杨身上可以看得到曾经辉煌的生命及那不屈的生命精神。
  老树桩、胡杨和简庆福的《千千结》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体现了死亡之美。这正是波德莱尔先生说的丑陋之美。生死艺术观是对波德莱尔的“丑陋之美”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萤火虫之光抗争黑暗、锻炼身体抗争衰老与疾病、和平抗争仇恨、嫩芽抗争枯朽等等,这些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她们既能体现生命之美又能体现死亡之美。我们把这种美称之为抗争之美。还有,骷髅石抗争风化,粗糙的老树皮抗争死亡精神的刀斧,沙漠中的胡杨死而不倒,倒而不烂等等,这些与死亡精神抗争的东西都是非常美丽的。她的美不但具有抗争之美,更有意义的是具有沧桑之美,沧桑之美更能体现生命之美和死亡之美,其美的力度非常巨大,经历越坷坎的人,对这种美的认识就会越深刻。抗争之美和沧桑之美都是体现了生命之美和死亡之美的组合之美,即体现了自然之神韵。这里要说明的是:抗争之美、沧桑之美、秀美与壮丽之美等等都是美的别称,只有生命之美和死亡之美才是美的原始意义。
  我们平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总觉得有一些画面似乎缺少什么似的而不美。这就是因缺少自然之神韵。难道这些画面的场景不是生命精神和死亡精神的战场吗?为什么会缺少自然之神韵呢?这是因为构成这个画面的各元素组合太平淡了,而没有体现出自然之神韵,或者说自然之神韵尚处在阴性状态,其显性不够活跃, [图5]
  如果在画面中加上一个人或与画面中的各元素差异较大的东西,那就会使画面活跃起来,这就好像点燃了自然之神韵。[如图5]这是李元拍的照片,在国际摄影沙龙比赛中获得金奖,图中的黑木头就是死亡中心,它能统帅周围的战场,使本来苍白无生气的河流沙滩顿生死亡之美。这根黑木头犹如画家的点睛之笔,实际上画家的点睛之笔也就是点燃了自然之神韵。如果加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美,因为这会引起喧宾夺主。
  大家都知道花是美的,因为花是生命力最旺盛时期绽放的爱情,是生命精神奉献给大地的歌声,所以谁见了都会说是美的。如果满画幅都是同一种花,这不是更多更旺盛的生命力吗?却为何反而变得不够美了?这是因为单纯地展示某一种生命之美,那只是偏面的美,如果有了其它的美,如绿叶的衫托,那就会增加了美。如果把花朵放在迎光的照射下,亮在黑暗的背景中,那就会更美了。这是因为黑暗是死亡精神的手段,具有死亡之美,她美得有力度,有沉重感,娇嫩而轻飘飘的花朵就会被死亡之美衫托得更加美丽而灿烂。
  人是生命精神创造的最高形式,人的内在精神与外表形态都是生命精神的再体现,所以人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了,青年人又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那当然是美中之美了。姑娘的丰满,小伙子的健壮,都是生命之美的珠穆朗玛峰,难怪人体之美是美的永恒的主题。
  如果能突出美丽的人性战胜死亡精神这样一个主题,那就会美绝了。如温纳•比肖夫拍摄的《安第斯少年》[如图6],图中一个贫困潦倒的少年迈步荒野,目视前方,直箫信吹,此作之所以成为名作,其原因就是在于这位少年没被贫困(死亡精神的手段)所压倒,坚强地迈步人生,吹奏起生命的乐章,追求高雅的精神,这正是体现了美丽的人性战胜了死亡精神这样的一个主题,体现了人性的魅力,体现了生命之美与死亡之美, [图6]
  所以这幅作品美绝了。当然这幅作品也可以说是贫困之中见高雅,平凡之中见非凡,没落之中见精神,这是题外话,就不多说了。
  亲爱的读者,刚刚开拓的生死艺术理论尚只是一条不平的泥泞之路,倘若你愿意上来滑几步,我实感欣慰。如果要把这条泥路筑成大道,还得靠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

联系电话:13355777082, 0577--62577082
邮箱: jinweizhou@yqer.cn
通信地址:浙江省乐清市教学仪器站
邮编: 325600

 

1

2

3

4

5

6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