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篱笆墙

    说起壮乡,也许你的第一反应就是铜鼓、花山原始崖壁画、糯米、歌圩节还有干栏式的木楼。但当你悠闲地漫步在乡间村落时,不知你是否留意到身边那一排排形态各异的篱笆?其实,那也是壮乡的特色之一,跟干栏式建筑的木楼是同出一辙的。
   
所谓干栏式建筑,俗称高架屋。最早的干栏,实际上是指盖在树上的房子,像鸟儿们的窝一样。干栏式建筑,是云南各族百姓在与大自然长期打交道、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佳住宅设计方案。傣族的各式竹楼,怒族千脚落地房,景颇族的矮脚竹楼,壮族的吊脚楼等等都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最早起源于河姆渡文化,据说最早的用途是用于防卫。
   
韩非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宋代学者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表示了相同的意思:考其所以然,盖地多虎狼,不如是,则人畜皆不得安。这就是说,干栏式建筑完全是基于防卫的需要而想出的点子,这样做,人不仅可以高高在上,躲开猛兽的袭击,而且就连家畜也可生活在人的保护之下。在广西,还有建在池塘中的干栏式建筑,干栏与陆地之间以一木桥相连,推测其原始构想,也很可能与防卫有关。
   
所以,即使到了今天,壮族人民依然保持着祖先留下来的遗俗。看那各家各户或用木头,或用竹子围成的错落有致的篱笆,既起到了保护庄稼不被牲畜践踏的作用,更在晨晖与夕阳中勾绘出了一幅别致的乡村风景画,在每一个春、夏、秋、冬中演绎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闲情。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