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的故乡

  位于广西灌阳县灌江下游的水车乡是有名的陶器之乡。水车乡修睦村是一个拥有3200多人的行政村。该村村民的姓氏由邓、伍、罗、胡、陆、文、王、唐等组成。由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产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于是取名为修睦。
  据灌阳县志记载,该村山燕头和湾门口的早期居民距今已有500余年,当胡氏、罗氏先祖发现这里有数量多且品质优良的陶土时,便用传统技术在湾门口烧制日用陶器。
  据现在仍从事陶器制作的师傅介绍,修睦村能够取出陶泥的地域达1000余亩,最厚的陶泥层达6米以上。但由于数百年陶器生产用去了不少陶泥,现阶段需在地面6米以下方可取得优质陶泥,且烧制大件的陶器,必须在三至四处取成块粘性好的陶泥进行掺合,才能保证陶器质量。
  陶器制作的工艺看似简单,其实颇为复杂,大致要经过十余道工序。先是取土,并将三至四处的陶泥混合。取回陶泥后晒干(晒三天左右),然后将晒干的陶土用粉碎机粉碎(以前用棍棒捣碎),再用大缸将粉碎的陶土浸泡12-48小时,然后取出浸泡过的泥土进行踩揉或搅拌,搅拌均匀、踩揉软后,便堆成垛备用。制作陶器时,先要压坯。作坊里的师傅将陶泥置于转盘上,用拨棒旋转转盘,娴熟地用手将陶泥捍制成形。若制作大件陶器需经过两步完成:即用木捶或陶器锤打,有的还打印上设置的花纹,印花锤各家有所不同,因此也有了特定的标志。陶坏在八成干时便上釉,上釉有浸釉和喷釉两种,喷釉比浸釉要求更高一些。上釉后晒干,便可装窑。修睦村现有三口陶器窑,最大的陶器窑长25米,高1.5米,宽1.6米。烧制陶器时,先用松树柴烧八个小时左右,然后用松树枝赶火,直烧得陶窑内陶器发出耀眼的白光才算到了火候。一般每个陶窑分十余仓,由下而上逐仓烧透。每窑陶器烧24个小时左右才能停火。停火后用泥巴密封进火口,自然冷却20小时后即可出窑。
  目前,修睦村生产的陶器品种达100余个,大至能盛酒300公斤的酒缸,小至只盛半斤食盐的陶罐。修睦村的陶器美观、适用,颇受欢迎。最多时从事陶器生产的村民达200多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老师傅向年青人传授技艺

精工细刻

压制水缸底坯

生产陶罐坯

翻晒

清理陶器砂泥

严把关

检查即将出产的陶器

找信息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