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后亦是向前——评胡力作品《向后,向后》
李楠

  戏衣五彩斑斓,脸谱精灵古怪,披挂停当乍然亮相,正是一番深蕴传统文化又颇具视觉刺激的景象,如此这般的各色传统民俗艺术理直气壮地成为时下摄影师纷纷追捧的抢救对象。虽不乏出众者,但素材趋同,主题趋同,语言趋同,形式趋同,种种流俗在此种类型的摄影作品中尤为显见。

  原因何在?究其根底,摄影师对于传统民俗艺术理解的表面化、功利化与同质化正是症结。而在如是观念指导下的摄影行为,不过是给相机披上戏装,给镜头抹上油彩,反复挖掘、大量生产的简装视觉成品,对于摄影对象而言,其实更像是一场涸泽而渔的争夺。

  由是,河南摄影师胡力以陕西陇县社火为题材创作的《向后,向后》,成为一件显示其个人独特思考力和观照指向的作品。

  陕西陇县社火,每年有数百国内外摄影师聚焦,更有坚持十数年者,由此计算其摄影作品即便不是车载斗量,也是蔚然可观。在这些热闹的影像中,胡力以观念艺术和格式化手法,定位于最具代表性的社火人物,画面平静、冷清、冲淡,而富有质感——趣味自是迥异,却并不妨碍摄影师埋藏心中的热诚追问得以传达:在急速前进的现代,悚然扭头向后看去,何所见?何所思?是惊?是喜?是怒?是悲?

  摄影师自是以照片提问。问号潜伏于影像之中,如离魂之钩,要将观者那一点浩淼的心绪从波涛汹涌的大海深处钩起,与影像中人同命运、共呼吸。

  观看胡力的社火,以人物为主辅以惨淡背景,自觉摒弃了动态的社火表演复杂丰富的情节和场面,似乎是将一台华丽的大戏无情地拆离成只剩几个互不关联的零星角色,戏不成戏。孤立无援的人物伫立于寂寞的断壁残垣之前,亦无表演常有的漂亮夸张亮相,只是小心收敛地持着道具,似乎要证明着什么,而又无从为证。

  而每一个人物的背影,才是胡力用心所在。这一对一完全对称式的正、反、前、后,初看几乎像儿戏,如此隆重的后脑勺意欲何为?精彩与惊艳自是呈现于,无论表演者还是观看者,只知有,只知朝,这是人类的观看与思维定式。而胡力在说:向后,向后——社火人物的转身,仿若一个善意的提醒:却顾来所经,苍苍横翠微,我们其实很需要时常向后,只有向后,才知道亘古至今的道路,才能明确前方是否我们要去的方向。无论是以肉身演绎传统的人,还是以灵魂拷问传统的人,此一转身,当一转念。

  而这一转身回望,又不止于提供一个新鲜视角。摄影师不动声色地用背影将置换成了。那些远山疏林,白墙灰巷,从背景变成了前景,从来处变成了去处,而观看者,此时置身于影像主体之后,成为了照片的背景!并且,和影像主体一同面对那寥落与荒寒。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摄影师借助前后角度的巧妙变换形成的效果。而在此之中,作品对于传统艺术的叹惋,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以及对这二者冲突的隐喻,尽在不言之中,并顺理成章地由观看图片者的感同身受来完成。——胡力干脆将他的离魂钩别具心思地授之于人了。

  以观念艺术和格式化手法来表现传统民俗艺术,是当前所渐热渐兴,胡力当然不是唯一者。这样的思路,我以为当在刻意与不刻意之间。观念先行,但要行得不粘不滞,不斧不凿,不涩不艰;格式化的集合,其实也是静中有动,同中求异,平中见险。以此观胡力的《向后,向后》,仍有空间可为。

  传统文化是一取之不尽的宝藏,对于摄影来说,也是用之不竭的资源。时代日新,而传统并非日远,它还是生生不息地存在于当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面对传统,我们的观念,是向后还是向前?

20078月于深圳

(作者:知名图片编辑、新锐视觉评论人)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