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飞跃
--我与航拍摄影

    我对航空摄影产生浓厚兴趣是源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记得那次,我与山东画报社的几位同事一起登上了一架军用“运五”型飞机共同执行航拍沂蒙山区的任务。那天天气晴朗 但气流很大,飞机颠簸得厉害。几个小时下来,同机的几个人晕的晕、吐的吐,而我却没有丝毫不适的感党完全被眼下的山间景色迷住了。从几百米至上干米的高空俯瞄祖国绵绵群山 那恢宏的气势,那丰富的色彩,还有那蜿蜒曲折曲线条所构成的视觉效果上的美感,都是我在此前所从未感受和体验过的。但那次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手中那台不带马达的机械相机无法迅速地把我想要表现的景色连续记录下来。
    此后,我参与航拍的机会越来越多,我登上过诸如国产”运五”、苏制“米8”、美国产“R—22”、“R—44“及法国产直升机等多种机型,慢慢地也逐渐积累了一些航拍经验。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我有幸配备了佳能E0S系列的几款高档相机,让我感到这多少弥补了我首次航拍所遇到的遗憾。每次航拍,我至少都会准备2—3台相机我使用最多的就是佳能EOS—1N和EOS—1N Rs相机,还有一台120相机。通常我要在起飞前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相机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因为电池电量不足,虽然也能开启相机快门但是有时却不能自动输片或自动倒片 因此而贻误宝贵的拍摄机会。所以说 航拍途中更换电池是最让人心烦的事情。其次,我要做的是将相机的操作模式调整到自己所习惯的档位上。平时拍摄,我喜欢使用光圈优先(AV),这样可以控制景深,突出摄影艺术纳造型特征。而航拍时,我则习惯采用速度优先(TV),因为在飞机高速飞行的状态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拍出的画面能否清晰 因为在距离地面至少几十米到上千米的航拍过程中景深已退位成了次要问题。应该说,使用佳能EOS—1N和EOS—1N RS相机的高速快门加上每秒6幅的高速连拍输片模式,完全可以轻松地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景色,胜任各种情况下的航拍任务。
    当然,配备了性能优良的高档相机 也并不等于就具备了高超的航掐技术 机器虽好,也要去熟悉掌握。航拍改变了传统的摄影视角和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人的勇气、意志和体力的挑战甚至要超过技术上的。曾经有一次在山区航拍,那天的天气不是太好,山谷与山梁间的风向变幻莫测,我乘坐的R—22小型飞机好似在空中翻转穿行。飞机飞回驻地后 飞行员悄悄地对我说,刚才飞过一道山梁上时,一阵强侧风让直升机的旋冀在瞬间处于停转状态如果不是经验丰富处理得当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他还告诉我,以前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事后想想还直后怕。还有一次,初春三月在山东淄博拍摄,那天天气很冷,航拍时飞机舱门要卸掉,我要将身体探出舱门外拍摄,不一会儿全身就冻僵了,感觉冷风真的钻到了骨头缝里。两个多小时下来以后,我已经挪动不了脚步,一屁股坐在地上晒了好长时间太阳才能动弹。回到驻地后蒙上两床被子躺了三小时,才觉得身上有了点暖和气,找回点活着的感觉。说实在的,这些经历从没有影响过我对航拍的热爱。我觉得航拍摄影家就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把危险甚至生死抛到脑后——置之度外的精神。从飞机上透过镜头俯瞄大地和海洋,我感到的只是一种拍摄的愉悦,一种飞越的享受。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的航拍作品大部分是为对外传播出版物的需要而拍的,所以内容大都表现的是山东的经济建设和齐鲁的山山水水,纯粹为艺术创作而拍摄的机会几乎没有。但是 我从没有把自己的航拍标准定位在达到了清晰记录的标准就算完成任务了。相反,我认为一个称职的摄影家恰恰需要从仅仅能够记录日常熟视的景物的实用功能中跳出来,特定的条件和角度下完成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时也是因新的发现而超脱平庸的过程。我的航拍作品,直追求在忠实记录的基础上,打破人们传统的平面性的视界限制,在好似熟悉的“风景“中增添更多的内涵和更强烈的形式感,而把人们“劳作的痕迹”转化为审美视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我的航拍作品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部分是自然风景;一部分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还有就是城市、乡村及反映基础建设和人们劳动成果的。在拍摄黄河入海口、微山湖、九顶铁搓山云海和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时,我充分利用佳能EOS相机对色彩和光影的良好表现性能,寻找和突出自然景物中蕴含的艺术形式感。比如:为了拍好黄河入海口和小清河入海口,我特意选择了色彩变幻丰富的日出时刻。因停机点与拍摄点路途较远,我与飞行员凌晨3点多钟就起身,飞到预定位置等待。在太阳跳出地平线的一刹那,变幻的光线和迷幻般的色彩,一种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观察到的自然奇观,都在镜头的穷尽处.在与太阳的平视间表现出来。在拍摄微山湖。运河和蒙山等景观时,我适时地采用70—200毫米中长焦距镜头,选择最精彩的局部进行表现,让人们充分领略大自然的毓秀神奇和空灵之美……
    在我的航拍作品中,表现最多的就是人们大都了解和看惯了的”风景”。比如,人们熟悉的旅游胜地 我们居住的城市,休闲广场,或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等等。人们对这些景观的熟悉产生于时间的流失和空间的移动,人们以前看过或到过的地方,意味着了解的越多从中得到的新鲜感越少,重复地表现一个地方并不会使人们的感受量成正比地增加。这时候,则正好是通过航空摄影,运用镜头的表现力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提供了变化的可能性——我们一度熟悉的泰山再也没有了仰视的压迫感,而是俯视下的博大、雄浑,此时对它的叹服是惊异于它的宽宏和丰厚,从而超越了所谓的登顶之后“征服”愉悦。从空中看到渤海、黄海之滨的现代化城市青岛和烟台,会使我们感受到人类创造的喜悦。即便那些山区农民修整的层层梯田.平原农民建起的成片蔬菜大棚和滨海渔民撤下的渔网、养殖的海产都会在充满激情的镜头下形成有”意味“的线条,产生出极强的形式感,而在这些平面造型的符号之中蕴含的却是“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十几年来,我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断断续续飞越了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每一次的飞越,都会给我带来愉悦;每一次的飞越,都会使我动情。我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愿意永远用我所喜爱的相机,饱蘸着深情,为她讴歌和写照。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