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洪氏大家庙

 

     翁山洪氏大家庙,又称五世宗祠,位于福建泉州府英都荣星村凤山东麓,坐西朝东,始建于明万历丁已年(公元1617年),创建后历尽沧桑风雨,几度修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进行一次重修,成为一座园林式的宗祠家庙建筑群。
     走近洪氏家庙建筑群,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门坊,三重檐式叠就,顶部绿色琉璃瓦耀眼夺目,硬山脊翅如奔腾状与两侧波浪形围墙上琉璃顶和谐构成,犹如二龙会聚。门坊正上方楣匾黑底鎏金“翁山”二字,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所题。门坊两侧,洪学智将军的“振兴英都”石刻和杨成武将军的“大展宏图”石刻分立左右,门前还立着两尊辉绿岩石狮,显得气势威武,十分壮观。
     步入门坊,大道两旁是两潭波光鳞鳞的池水,鱼欢腾跃;沿道走过池潭便可见三座巍峨肃穆的祠宇,呈品字状,分布在园林区中。眺眼望去,远处小山坡正中是座洪氏大宗祠,拾级而上,有宽敞的通道,大宗祠供奉翁山一、二、三、四世考妣神主,为三开间格局进深二落,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近处通道两旁是洪氏东轩家庙和洪氏西轩家庙,均五开间二落皇宫式建筑。红墙绿瓦,白色墙裙,屋脊上剪瓷青龙粘贴,上落双龙向塔,下落双龙戏珠,甚为壮观。分别为510平方米和620平方米,依序供奉翁山洪氏五世洪谨独和洪居易考妣神主。因而俗称“五世祠”,洪氏因子孙发达为官,声势赫赫,早在明万历间就称家庙了。
     东轩家庙大门处有一对先祖传下的大石狮,别具形态,是明代珍贵的文物。大门之联云:“解元傅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西轩大门之联云:“宪台方伯大夫第,布政司徒侯爵家。”乍看似有夸大,核查史实,竟无虚笔。据统计,自明永乐年间至清光绪年间,英都洪氏族人考中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的有21人,省司官员有14人,州府官员37人,邑县官员44人。先后出现了洪有第祖孙三代进士,洪有声、洪承畴、洪科捷等三家父子进士,洪世泽父子翰林,洪奕瑞父子十人全家中举。因此两个祠宇内,柱联布列,丹梁横空,令人目不暇接。在众多的匾额中,有“光禄大夫”、“通奉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尚书”、“侍郎”、“监察御史”、“布政”、“博学”、“奇谋匡国”、“见义勇为”等等,昭示着英都历代先人的盖世功绩和动人事迹。
     自宋末元初洪氏一世祖入英都启基拓业开始,便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因而到了明清两朝,科举蝉联,簪缨如云,成为南安望族。如明万历进士洪启睿,任浙江左布政,功绩卓著;万历进士洪启初,任兵部侍郎,被誉为洛闽功臣;万历进士洪启胤,任户部侍郎、滇渝按察使、云南左布政,因功多次受朝廷诰封;万历进士洪承畴,任三边总督、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归清后又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为清初统一中国、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作出重大贡献;乾隆初洪世泽“博学鸿词”科进士,有“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之誉;武艺超群的洪宝基,受朝廷“皇恩三赐”,赠“奇谋匡国”匾。
     英都盛产稻谷,夏秋两季,稻子成熟,四野金黄,是南安一大粮仓,自古以来就有“金英”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英都洪氏紧跟时代步伐,开拓进取,在教育、文化、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尤其是以水暖阀门制造业在英都镇迅猛发展,誉为“水暖之乡”“中国阀门基地”美称,逐渐扬名。
     经历数百年的传承发展,翁山洪氏一脉子孙已逾15万人之多,其中常驻英都5万人,驻全国各地经商并安家也有5万人,港、澳、台族亲与海外侨亲也达5万人。
     英都洪氏家庙建筑群是目前福建省内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极富园林特色的祠堂建筑,是闽南侨乡祠堂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吸引住越来越多的港、澳、台族亲与海外侨亲,瞻仰谒祖。
     漫步洪氏家庙园区,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涵碧榭”、“蕴香榭”、“钟瑞亭”、“凝晖亭”点缀其间,东侧还有一座供奉洪承畴高祖神位的“恒轩祠”,西侧建有一幢文化中心。整个家庙区域占地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真可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成为英都镇区居民休闲、娱乐游览的胜地。
 

 

1.巍巍翁山

2.洪氏大家庙

3.显赫家世

4.盖世佳联:解元傅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

5.家庙透视图

6.东轩流芳

7.西轩焕光

8.京城运来的一对北狮

9.由京城运来的一对北狮

10.开清重臣洪承畴塑像

11.多彩英都

1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英都昭惠庙

1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英都拔拔灯

14.天下粮仓-英都仕林

15.名门之秀

16.[上下五千年]中国水龙头博物馆(申鹭达)摄

17.英都文化发祥地-云从古室

18.古镇焕彩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