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 1

 

    芙蓉街位于泉城济南趵突、黑虎、珍珠三大泉系中间,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芙蓉街北临大明湖,在仅有432米长的街道周围就簇拥着大小泉眼近30处,其中既有身居72泉之中的名泉也有散落于平常百姓家的无名小泉。芙蓉街正位于泉城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著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著名。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 2005年9月10日,文庙开始进行千年大修。修复现存的大成殿、影壁、大成殿、泮池等景观,重建已毁的棂星门、明伦堂、尊经阁、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建筑,以再现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著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家大院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据院子里最年长的张汝昌老人回忆,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芙蓉街是古城济南的老商业街,据考证,芙蓉街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1100年前后,并且自此成为古城济南的核心区域。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芙蓉街连同曲水亭街地区是济南府最繁华毓秀之地,清泉长流,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宅;清末民初,这里更成为济南市行政、经贸和文化中心,高墙大院、府衙威严之外,又有了会馆洋行,以至蜚声海内外的明湖居……这一地区集历史、文化、教育、商贸、泉水于一身,是古城济南的精华所在。
  20世纪之后,济南历经沧桑,城池面貌全非,近20年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区扩大,一个现代化的省会城市迅速崛起。而与此同时,芙蓉街却似是沉入睡梦之中,而芙蓉街街巷依旧,格局未变,用一位城建专家的话说,这是芙蓉街之幸,济南之幸。
  按照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芙蓉街和曲水亭街地区的规划保护控制面积为46.81公顷,其范围南起泉城路,北至明湖路,东起县西巷,西至贡院墙根街、省府前街。
    走进芙蓉街和曲水亭街,就如翻开一页尘封的历史,虽是铅华落尽,百年前的繁盛仍然扑面而来,而流荡在寻常巷陌间的风韵一下子迷醉了我们。
芙蓉街,一条济南性格的老街。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就象济南这座城市,将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就象济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温厚与淳朴。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老街,有居民,有过客,有南腔北调南来北往的人。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