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草原“敖包相会”(三)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那,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这首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都知道是草原上的一首情歌,但什么是“敖包”,能回答准确的为数也不多。
    在这首古老情歌的诱惑下,十年前,我也去“敖包”与草原上的人们“相会”了一把。
那是1995年,我只身一人,慕名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草原鄂温克自治旗的巴彦胡硕,亲身感受了那里的蒙古族布里亚特人一年一度的草原民间盛会——祭敖包。
   布里亚特人(现已划入我国蒙古族)系明末清初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受俄国人的驱赶,由黑龙江北岸迁徙内蒙境内,主要集居在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东南鄂温克草原的巴彦胡硕一带,过着游牧生活。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有水草丰美的宽广草原,迂回曲折的大小河流,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一片绿色净土。
    北方广袤的大草原一望无际,人们很容易走失方向,“敖包”即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土、石、草等堆砌而成,也译作“鄂博”。“祭敖包”是草原上蒙、鄂温克、达斡尔等北方民族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十三,聚集在“敖包山”上举行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求雨,求得风调雨顺,水草茂盛,牛羊兴旺。(奇怪的是,我连续多年赶赴草原拍摄“祭敖包”,都是农历五月初十三这一天,上午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祭敖包”之后,到了下午,祭天求雨,这“雨”必下无疑)。
    草原上的人们,由于游牧生活,分散而居,为了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祀“敖包”,他们穿上盛装,带上吃喝,赶着马车或骑着马儿走上几天几夜,行上百里路赶赴“敖包”山,传统的“敖包会”要持续三天,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相互结识,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如今,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部分牧民已有了汽车和摩托车,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赶赴敖包山,不再需要走几天的时间了,现在的   “敖包会”已从过去的三天改为了一天。
他们信奉藏传佛教,祭祀开始,人们首先围着“敖包”至少要转三圈,相当于藏民“转经”,然后向着“敖包”磕长头。整个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披红袈裟的喇嘛主持。宗教仪式结束后,要举行各种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等,然后是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吃蒙古“手把肉”,每次都是不醉不罢休。
    自从1995年“敖包相会”一次之后,那里的草原和那里的人们真的把我迷住了,一发不可收,一连去了八年,与美丽的大草原及草原上朴实的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意。近几年,不为摄影采风,我也要去那里,看看我那布里亚特的朋友们。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