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玉河看景一

 

  波玉河,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的,一九九二年之前普定的波玉小乡就是以这条河命名的。从我老家到县城必须经过那座架在她上面的古老石拱桥。我对波玉河的向往已经很久了。因方方面面原因,始终未能成行。

  波玉河,是普定自己的河流,发源于马官境内的李后庄,全长十七公里,流经化处、城关,汇入夜郎湖。波玉河两百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是普定比较富庶的地方,主要的粮食产区都基本集中在流域内。波玉河有三条支流:磨香河、木拱河和水母河。波玉河如一位丰满的少女,自南向北一路走来,与北面的乌江上游三岔河相会,又一路向东,奔向大海。

  波玉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其风姿和风采美丽美妙。在二十年前是比较辉煌的,其名声也很大。二十年前,因在她的下游叫九股龙洞的地方,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电站,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早早的就用电灯照明,享受了现代文明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快活。也因九股龙洞电站的建设,形成了两公里长的波玉河水库,这还十分年轻的水库,象一块光洁的明镜镶嵌在起伏如黛的山野之间。每到周末,县城里的人们就要到这里,或者钓鱼、或者休闲、或者观光赏景。这些都是人们对波玉河的最简单描述,实在让我心向往之。

  由于本人爱好摄影,曾经打算约上几个好摄之徒,到波玉河去,好好的与波玉河亲密接触,但始终没有实现。为了了却这个愿望,在一个星期之前就和好摄的朋友们相约好,一定要在星期六去一趟,不管天气如何,路怎么样,雷打不动,一定要去。

  二○○六年六月三日,星期六,这天的天气虽然不是很好,雨后的路特别湿滑,但已经定下来的就不能再变了。一早,我约上两个朋友,背起行囊,提起相机出发了。

  我们坐车到波玉河石拱桥下,先到水库观光,水库的风光的确不错。你看:那钓鱼人的专注和大鱼上钩后钓鱼人的高兴劲;库边那些从城里来的红男绿女们,他们在厚厚的草坪上面嬉戏着,是那样的开心和兴奋;在那石旮拉里围成一团的男男女女,欢快的吃着他们自己制作的烧烤,边吃边打情骂俏;水库周边的放牛娃们也不甘寂寞,也到水库边来热闹热闹,他们自由自在的玩着他们的抓五指和鸡儿棒,或者捉迷藏,放开嗓子唱他们喜欢唱的山歌;……当然,如果对这些没有兴趣,你可以欣赏水鸟在水库上面进行的超低空飞行表演;也可以欣赏鱼儿跃出水面观看水外世界精彩的翻腾;还有倒映在水里的那如黛的山峦……。

  波玉河石拱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修建当初是为了方便云南昭通到贵州贵阳的马帮过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条普定通往六枝的公里修建了,波玉河石拱桥通过简单的加固后,由马帮通过变为车辆通过,石拱桥默默承受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给他带来的重负,直到二○○四年在他的北面挨着他,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石拱桥,才让他退役。如今老波玉石拱桥成为文物依然与新石拱桥并排矗立在美丽的波玉河上面。如果说因九股龙洞电站建设形成的水库是波玉河的一道秀丽的风景线,那么波玉河老石拱桥和新石拱桥并排矗立存在,又是波玉河上的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把这一段该拍摄的拍摄了之后,就从老石拱桥沿波玉河逆流而上,大约四公里,就到了牛角孔。在离牛角孔约一公里的地方,没有桥,是人们为了方便往来,保证过河的人不湿鞋,他们在河里安放了十分规整的石凳,这些石凳始终站在波玉河里,这么多年了,他们归然不动,始终在那个位置上保持他们固有的姿势,默默的当来往行人的垫脚石,他们只能昼夜听河水为他们唱的欢快的歌声,从来不敢离开那位置半步。
 
  牛角孔这个寨子靠波玉河而居,寨子所在地山清水秀。寨子前面,水田波光粼粼,寨子里面鸡犬之声相闻。寨前那建于二十世纪的一九三八的秀水学堂依然矗立在那里,这两栋建筑比较独特,学堂的办公大楼的大门就是这个寨子的寨门,要进入牛角孔这个寨子,必须从这道大门经过,办公大楼的左上,是学堂的教室,红砖的墙。据寨子里的老人们介绍,学堂是本寨人士张前峰一九三七年,在四区(后来的化处区)当区长的时候倡议修建的,由于学堂靠山面水,张区长就把这个学堂起名秀水学堂,牛角孔就属于四区的翠峰乡,张区长因此在牛角孔至今仍然有特别好的口碑。学堂建成之后,四乡八里的多少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这个学堂来求学读书。这个学堂培养了不少的文化人,牛角孔也因学堂建成之后的兴旺而成为方圆几十里的文明亮点。牛角孔这个学堂一度有学生几百人,教书的先生几十个。如今学堂是空的,也没有人管理,教室有一间的屋面瓦都没有了。无论怎样的变迁,学堂的建筑在牛角孔依然是十分高大的豪华建筑,那些石墙瓦面的民居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也许是秀水学堂给牛角孔带来的文化底韵,抑或是学堂给牛角孔带来的灵气吧,牛角孔的人们对于老建筑保存得比较好,新修的房子都建在老寨子外面,让新老寨子有着鲜明的对比。解放以后,旧学堂衰落了,牛角孔人又在寨子的对面,即波玉河的对岸修建了一所小学,方便本寨子的孩子们求学读书之需要,到上世纪末,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小学便变成了养猪场的办公楼,这里的孩子们得步行三公里多路到波玉河片区中心学校去求学了。

  我们在牛角孔拍摄了学堂,也拍摄了那淳朴的村民,还拍摄了牛角孔人后来修建的通往县城公路需要的石拱桥,这座石拱桥比较特别,有四个桥拱,稍远一点看去,还以为是荔波小七孔,桥的上游是秀丽的袖珍峡谷风光,格外的美丽迷人,峡谷两边的生态保存十分完好。山上翠鸟鸣叫,山下河水欢歌。

  走出牛角孔后,我们依然沿波玉河逆流而上,再行四公里多,就是我们一行几个好摄之徒的最后一站――索桥了。

  索桥因建在索桥这个寨子上游,离寨子约两百米的石拱桥而得名。为什么石拱桥称叫索桥,因修建时立的石碑严重风化,石碑上面的记录文字已经无法辨认,而无法考证了,只有那块重新立的石碑的记录文字还清晰可见,所以就知道该石拱桥重建于咸丰四年,离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索桥石拱桥,它的修建,主要是为方便往来从这里经过的文人墨客和巨贾商人,在重新修建的一百多年来,乃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索桥是比较繁荣的。那个时候,往来的文人墨客和巨贾商人们都要在这里歇息,他们要在索桥这里进行消费,让索桥人赚些利益。因此索桥人在石拱桥的支撑下,以及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索桥成了人们十分向往定居的地方。张姓家族是来索桥最早定居的人家,后来陆续的迁来不少,索桥因此成了一个寨子。索桥人也因往来的文人墨客和巨贾商人们在这里歇息,给索桥人一些钱财,索桥人因此借这交通要冲,也变得富裕了。张姓是索桥的大户,解放前是地主,但他们是靠仁义和信义发的财,他们发财后,为了这个寨子的安全,张姓家族先后修建了寨墙和寨门,索桥人叫的外城墙和内城墙,如今,外城墙保存比较完整,内城墙在文革当中已经被破坏,只有内城门的一边了,文革当中不仅只破坏内城墙,连修内外城墙立的石碑也没有放过。如果要了解索桥的一些历史,可以进入索桥的张家大院里面去寻访,张家大院里每栋房子的那雕梁画栋,以及每栋房子所用的每一块打磨雕刻的石头,都足以找到说明。

  说起张家大院,能保存没有被破坏的木雕和石雕这些东西至今,据张姓族长介绍,这大院解放之后就分给了贫下中农,文革当中,为了彻底的破“四旧”,造反派们冲进大院,把木雕的窗花,木雕的门头等等通通砸了,“五凤朝阳”的石雕,也用钻子把凤头给凿掉,能打碎的石雕凳子都打碎了,如今还在的都是当时没法破坏的。外墙的浮雕全被铲掉,重新用石灰粉糊,用红土兑桐油在新粉糊的外墙上面写上一块一块的“最高指示”。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分到张家大院的贫下中农们,在那大院里面始终没有富裕起来,日子依然过得十分的紧迫。加上十几家人家住在那大院里面,也特别的拥挤,于是都纷纷搬出了大院,张家因此又花不少的钱从那些贫下中农的手里把这大院买了回来。如今张家大院算是物归原主了。张老太爷说,这院子买回来了,准备进行修缮,因为毕竟是张家的祖业,这大院的雕梁画栋和各种各样的木雕和石雕,都是文化,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每一个图案都有一个教育人的故事。不懂文化的人是无法看明白的,只有文化人才知道。

  索桥的繁荣和辉煌已经成为了历史,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索桥已经不再是交通要冲,也没有什么往日墨客和巨贾商人到这里歇息了,索桥人在很多年前的利益没有了,如今的索桥和其他的交通要冲一样,也变偏僻了,彻底的失去了往日文人聚会和商贾云集的繁荣与辉煌。这也许印证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命运。但索桥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很迷人诱人的。索桥人通过努力,也在他们的寨子东面修建了另一座石拱桥,让外面的车辆也可以畅通无阻的开到寨子中间,让外面的人们十分方便的来索桥观光、休闲。
  
我们一天的行程,在索桥结束了,但应该说在索桥的拍摄,收获是很大的,拍摄的片子也是很满意的,起码不虚此行。

  波玉河,对于我,真正的与之亲密接触了,让我了解了她曾经的繁荣和辉煌,也了解了她因时代的变迁,变得偏僻的窘境,看到了她丰满的身躯,嗅到她散发出来的诱人气息,自然也看到了她在不久的将来,将要发生的变化――在人们走上小康之路,追求返璞归真的这个时代里,如藏了多年的大家闺秀的波玉河,渐渐的被很多人认识了,了解了。人们都希望她保持原状,好来与之亲密接触和温存一回。波玉河已经不愁没有人爱了。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