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的感悟 
窦海军


    这恐怕是今秋的最后一场雨了。雨滴稀疏地淋在窗上,流动的水迹间反射着台灯的光芒,整块玻璃像是一幅变幻莫测的抽象画。这出自上帝之手的作品虽显得有些不经意,但比起我的那些抽象摄影习作,还是少了几许呆板,多了几分活气。
    已是23点多了,还是想出去走走。这晚秋的雨夜不但没有我在屋中想象的那样凄惋,丝雨绵绵、空气湿暖,反倒有着些许女性的、春的温柔。这与我前几天瑟缩于内蒙坝上的小旅馆,是全然不同的感受。这两地虽不足千里之隔,却有着雌与雄的差别。与江南的秋相比,京都的秋自然像郁达夫所喻的--是骆驼,是老白干。但若与坝上的秋相比,京都的秋反倒又是黄犬,是涝糟了。塞外高原的秋有着男子汉般的豪爽,那里的阳光毫不吝啬,那里的乌云来得凶猛去得干脆;那里的秋色虽也斑斓,却无丝毫的缠绵,游荡于山顶沟谷,着实令人少了几许闲愁,多了几分大气。
    同来的影友们蚂蚁搬家似的忙于拍照,还不时地哀叹手中的镜头不够长。我猜想,他们定是在寻找着"晨光斜抹一株小树"之类的画面吧。我是初来坝上,见识短,也就更加忙活。然而两天之后,于疲倦中我便有了这样的想法:若总是因手中的相机而如此忙个不停,与其说相机是我的工具,到不如说我是相机的奴隶。后来的两天,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立于山顶,我想自己与那株白桦无别;坐于林中,则与这束干枝梅无间;仰卧草丛中吟唱,便同类于那鼓翼抒情的蝈蝈了;我吟我的,它鸣它的;我不惊它,它不惧我,真是一派浑然自在。此刻若冒出一声快门的响动,便可与乐队演奏中突然倒了一只谱架相比了。
    艺术固然可润滑人生,但弄不好,它照样也是外物惑心的途径。相机可作情感的通道,但也可作为钓誉沽名的工具。拍摄一旦变成竞争之为,所谓的作品也就成了女人身上的饰物--炫耀中还杂着些许的妒嫉。
    回首相机与我相伴的这近20年,其中也有把拍照与虚荣相连的时候。然而真正让我怀恋的却是,摄影帮我围起了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可像赤子一样的喜怒无忌;也可令想象犹如放野的马儿,尽情地逍遥驰骋于阴晴之境。而此次的坝上之行,又一次强化了我这样的念头:凌驾于自然之上或被自然所震慑,都不乏缺憾,只有与之平等相处,才可充分体验到生命状态中的那种和谐内外、忘却荣辱、虚闲淡泊之妙境。这种体验不仅难得,也远远胜过我书架上那堆反转片的意义和价值。就此,我反倒庆幸至今还没能办个影展、出本画册。我想,纵然因为这些不会使拍摄变了味道,那么在实现这些的过程中也会有着许多的无奈和尴尬;这实在是人与人之间得失交往中在所难免的。
    此次坝上之行我带回了三样东西--一段似女人体的白桦,一束干枝梅和十几个曝过光的胶卷。回来后,白桦送给了一个生活过于离不了女人,且创作欲也大都源自女人的朋友。这束干枝梅则留在了我的小屋,她与墙上的那株残荷相映相伴,令屋中那"生命虽去,但魂魄依然"的气氛更加充溢了。至于那些反转片,虽然其中也有数幅算是说得过去的,然而看了两遍后,也就任其与灰尘相伴了;以至有人来约稿,也懒得再去翻弄了。其实观看再好的出于自己之手的作品,也好不过拍摄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面对那些再现性较强的作品时,更是如此。
    能够远离都市,无牵无碍地在坝上逍遥几日,当属不易之事,这首先应感谢摄影。只因有了摄影,才使我结识了诸多的影友,才有了这次出行的机会和理由。而每次出行前,我都要尽力多带上几个镜头和胶卷,以免酿成拍摄的遗憾。但我也想过,再去坝上时,索性就不带相机,也不再有上面的这些感悟;倘若如此,那里的流云晓月定会离我更近一些的。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