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者 无 疆
邓健松(大 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直是我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由。当肩膀上那伴随着我浪迹天涯的行囊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成沉重的摄影包时,我发现自己观察的方式也因为有照相机这第三只眼睛而悄悄的改变了。
  每当翻看照片,旅途上曾经的艰辛和困苦早已云散。春秋十载轮回,手中的相机不但尽情地记录着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还记录着我那刻的激动、喜悦还有困惑。难以忘记第一次在环山绕水的桂林阳朔的摄影创作,那展现眼前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山水画轴以及漓江上多如繁星的渔火曾让我醉而忘返;难以忘记在西部经受了风雪晴转的变幻后大地上彩练当空时更让我感叹人生无常;难以忘记躺卧在香格里拉绿油油的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耳边回荡着松赞林寺传来的钟声时感受着天人合一的惬意;难以忘记在无边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倍感人的渺小;难以忘记当镜头对着圣洁庄严的梅里雪山时在心中向远方的旧友新知默念的那句:扎西德勒。尤其难忘与王建军老师、陈长芬老师一起创作的快乐时光――西藏神山下一边感受着纳木错的震怒和羊雍错的委婉一边与王老师对酒当歌,直到空樽对月,树挂繁星。领略着王老师对摄影的执着与专注,此时的我心中是何等痛快;在怀柔,如果没有十多次起早摸黑地上镇南楼拍摄的经历,更难深深地体会到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拍摄长城是何等艰巨!他们对摄影艺术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是我人生与摄影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动力。
  在摄影人的天堂,我感动于藏族同胞对于宗教的虔诚以及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美国摄影家菲尔•波吉斯那句:“没有任何人有权力用‘落后’和‘愚昧’来形容其他的民族和种族”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际,并成了我日后拍摄民风民俗时心态的指向表。原来前辈们的气度与胸怀,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以及在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对我影响至深。
  前辈们的悉心教诲和同道的不断的鼓励,让我在摄影的领域里不断进步,然而在参赛获奖越来越多的喜悦背后也伴随着莫名的忧思。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正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甚至是难以修复的破坏,这又该如何平衡?尤记当天,在尼雅坐看远处的罗布泊和楼兰古国,想着烟波浩瀚的大湖和那古丝绸之路中的璀璨明珠已成往事,不禁慨叹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中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通过照片所定格的画面去寻找她曾经美丽的蛛丝马迹,那将是何等的悲哀!
摄影是摄影人运用影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对事物感受的一种手段。这些满载拍摄者思想和情感的照片,往往能在社会中引发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时能改变社会的一种观念,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前途……因此我想,作为一个摄影人,更应身体力行德艺双修,善用和发挥摄影应有的作用。才能让站在如诗如画的摄影作品前的观赏者通过我们的影像唤起他们共同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心。这也是我对摄影术创造者表达最高敬意的一种方式。
  感谢摄影让我走的更远,也让我的心更远……。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