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從文化話語權角度看陳顯耀攝影作品
陳炳輝


    近年來,隨著澳門賭權開放,城市環境急遽變化,澳門既存的傳統行業和民間工藝,在社會快速轉型的衝擊下逐漸消失。昔日熙來攘往的街頭巷尾,屬於本土的“澳門景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化為永不回來的風景。
  有鑑於此,澳門藝術博物館自數年前起便計劃以影像記錄澳門的城市變遷。澳門攝影師陳顯耀與藝博館理念不謀而合,他近年常常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遊走於澳門大街小巷,以平實的鏡頭、細緻的觀察力、平等的交流方式,以及充滿豐富訊息的影像畫面,將澳門傳統行業的境況及平民百姓的生存狀態一一捕捉。故此,藝博館策劃舉辦“澳門鄰里陳顯耀紀實攝影展”,展出陳顯耀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九年間拍攝的八十幅攝影作品,內容包括澳門的老店舖、路邊攤販,以及一些常在我們身邊擦肩而過,但又每每視而不見的街頭人物。展覽取名“澳門鄰里”,正反映出相中人物的平凡、熟悉與親切,仿如您我的鄰里。
這個展覽名稱同時亦說明了陳顯耀與相中人物的關係及攝影師本身的人文關懷。套用陳顯耀自己的話語,他拍攝得這批以澳門老行業和平民百姓為主題的照片,實是因為“地利、人和”的關係。這系列照片內容的主人翁,大多數確實為陳顯耀的鄰里,他的寓所在關前街與十月初五街之間,而相當部分的被攝者正是在他生活半徑二、三百米範圍內經常遇到的人物。
  陳顯耀拍攝的許多作品並非一次性完成的。由於在攝影過程中,拍攝者直接介入了被攝者的生活空間,而被攝者又不一定願意被攝入鏡頭或習慣於鏡頭前面神情自若,因而在第一次拍攝時未必能獲得成功,部分照片需要拍攝兩次或以上方能達至滿意的效果。對陳顯耀而言,處理這個問題的首要任務,就是熟悉拍攝對象。他以平等而溫和的態度,長時間與被攝對象交流,並且成為朋友。他令被攝對象充分了解他介入其生活空間的意圖,過程中使被攝對象漸漸接受和熟悉鏡頭的存在。這種真心認識和結交朋友的態度,直接影響了他攝影作品的最終呈現效果。一方面,他更能熟悉人物特質及其背後的故事;而另一方面,他能充分地觀察和考量攝入畫面的訊息量,同時又可以盡量將系列照片的人物表達風格統一起來。
  一些攝影者亦曾採用近似的紀實攝影敘事語言來表達其被攝主體,但像陳顯耀這樣持之以恆地以相同的攝影風格和系列性來記錄澳門的傳統行業及街坊鄰里,似乎並不多見。我用“人類學式”的方法去形容陳顯耀的攝影工作,那是因為他像是人類學家般帶著紙、筆和相機去觀察和記錄他所靠近、接觸和呈現的對象。
    觀看陳顯耀的攝影作品不難發現,被攝主體總是位在其屬於自己的工作空間中,帶著自豪的表情面對鏡頭,就如那正在寫紅色囍字的耀記椰子店老闆周先生,或是在賣草地擺檔的高女士,又或是在紅街市正磨刀霍霍的合和肉店老闆謝先生。畫面中的人物與其身處的熟悉環境融為一體,整體呈現出的攝影敘事語言,像述說著“這就是我(們)”或“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身份意象,帶出被攝者對其自身存在狀態之身份認同的本土論述,喚起被攝者的主體性。
    他的攝影作品並不把拍攝者置於超然在場的位置,相反,他承認攝影再現機制中拍攝者、鏡頭及其干預性的存在,而讓被攝主體朝向鏡頭,讓觀眾直接與被攝主體有目光交流,縱使這種交流處在不同的時空維度。這種表達方式,跳出了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單純的主客體關係,而將攝影者與被攝者放在同等的高度,互為主體。從文化話語權的角度來看,他透過影像畫面讓被攝主體自我發聲,打破了不少紀實攝影(或其他走入社區的藝術創作)中攝影師(藝術家)以文化精英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優勢“找尋和發現”身邊的“弱勢群體”,又或是高調聲稱為“弱勢者”代言,強勢而片面地詮釋“他者”的觀點。
    陳顯耀以其獨特的攝影方法對澳門社會的局部進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察,他盡可能靠近在地的觀點,讓平民百姓有自我發聲的機會,相機和相紙於此間祇是一種溝通工具和媒介。他的攝影作品充滿厚重的歷史感,拉近了觀眾與被攝者之間的心靈距離,達至互為主體的溝通功效。觀眾可以透過他的作品,重新認識那些既熟悉又不甚起眼的澳門風情,思索那些屬於澳門在地濃郁的城市味道。

策展人 陳炳輝
澳門鄰里陳顯耀紀實攝影展
主辦:民政總署 澳門藝術博物館
開幕:2009年5月22日下午6:30
展期:23/05 - 04/10
時間:上午十時至晩上七時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一樓展區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