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守和追求个性才能成就深刻和卓越 ----评陈文的《三峡系列影像》

 

巩志明



     用"三峡大坝"百度,得出"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16年来,全球瞩目三峡人的搬迁,中国摄影人更是大批前往,不甘落后,刊发、展览、出版等传播的照片数以万计。这是中国的特色,爱凑热闹,赶风潮,更是中国摄影人的特色,喜欢扎堆儿,一哄而上。可是,摄影的生命是要拍摄有强烈个人视角的和蕴涵深刻、独立个人思想的作品,对社会发言,给传播添异,为历史存照,使文化多元,从而让人类对各种生存状态之下的人性有可能体认,达到人性更为丰盈、更为鲜活、更为坚实、更为顽韧文化艺术的终极关怀。

     说实在的,这样的功能加之于纪录类摄影,尤其是专题化的纪录类摄影,是最贴切不过了,可要想在一个摄影师的专题中一举实现,可以说是难之又难的,犹如李白的所谓"难于上青天",因为,对于摄影而言,短短不到200年的历史,一直困扰和遮蔽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我们有太多一直没有看到的死角和一直不知道的盲点。

     因为《小巩视点》的设计是想通过我个人的视角梳理当下中国摄影的现状,采用的方式还是我个人偏爱的摄影师个案的研究,只不过,这次注重的是评论一组组照,借以发现当下中国摄影师共同的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陈文是土生土长的三峡人,所以在遴选这个题材时,他浮出水面。据第169期的《新周刊》(2003年12月15日出版)载:"陈文撰写并拍摄有大量三峡题材的稿件,这是他的表象身份。究其实,他更是地道的三峡人--生于神女故乡巫山,在那儿读完小学、中学,自四川师大毕业后他选择了三峡边上的宜昌,7年生活至今,更以个人身份掀起数次三峡行动。",我选择这个题材的摄影师,确定了三个标准:一、选择三峡土生土长的摄影人,因为他们对这个题材熟悉、有积累,更富有情感;二、拍摄的时间周期要长,拥有一定的作品数量,因为关注的长期性是我衡量一个纪录类摄影很重要的指标,而作品的数量以及传播的能量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基础;三、系列化专题内涵拥有个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视觉特征的个性。

     用这三条权衡,陈文的《三峡系列影像》,一条没有问题,上面交代了;二条也没有问题,陈文拍摄三峡已经18个年头,最早的影像是1992年的(图一),18年来持续关注,几乎没有中断,近年来显然加大了关注力度,思路似乎也更清晰了;三条似乎不好轻易地妄下断语,这也应该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更是判定陈文已有影像价值的核心问题。

     关注三个时间节点:1、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2、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动工修建;3、2006年5月20日三峡工程全线建成。在这个时间框架内,我梳理了一下中国拍摄三峡的一些摄影师:

     1991年,《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刘世昭徒步拍摄三峡并在台湾《大地》杂志刊发了他拍摄的三峡摄影报道;1991年秋,《中国旅游》杂志的记者彭振戈(笔名:安哥)从宜昌逆流而上,逐县游走,专题采访报道三峡计。1996-1998年旅法摄影师曾年拍摄的《三峡》专题作品,用6×17的画幅,追求细腻、精致、冷静、庞大的客观视觉效果。1997年,台湾摄影家庄灵、钟永和拍摄三峡。2000-2004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晋永权拍摄完成了《三峡移民》专题。2002年,自由摄影师卢广拍摄三峡。

     如果从这个坐标内考量,陈文的三峡作品拥有拍摄时间长,拍摄频次多而密,作品数量多,持续关注和传播的力度强的显性特征,也具备拍摄区域广,拍摄题材宽,拍摄思想梯度丰富厚实,题材的情感投入饱满丰盈,学术意义不断提升内敛的隐性特征。可是,我还真不能就武断地得出陈文三峡作品的"系列化专题内涵拥有个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视觉特征的个性"明显超越了上述拍摄过三峡的摄影师的肤浅结论。虽然,陈文已然站在了拍摄三峡题材的一线摄影师的序列,而且作品的品质正在逼近一流。但是,他在作品的深刻性上尚没有与上列摄影师彻底拉开差距。

     遗憾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求大同存小异",被同化的个性也必然淹没在摄影的题材共性之中,就是三峡的拍摄也不例外。虽然,拍摄三峡的摄影师都在尽力挣脱这种宿命,可是个性化的纪录和表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大家还都淹没在可悲的"大同小异"之中,而无法真正跳出"摄影的小圈子",融入公众视野的大寰宇之中。

     好在陈文对这些问题有自己清醒的认识,他说:" 如今,大批中国摄影人为参加摄影比赛而东奔西走,而对一个固定拍摄题材的系统挖掘和整体把握才能真正地展示摄影家的综合实力与真正水平。"他欣赏的评论家李树峰的话是"逮住一个东西,往透里拍!" 我拜读他的获奖论文《三峡社会变迁与纪实摄影流变》,他对以后三峡的拍摄有理性的思考,这也是我看好他的地方,因为大批追逐潮流的摄影人都退潮之后,坚守的才是真正热爱和眷恋三峡的人,我希望看到陈文更精彩的"后三峡影像",和更多对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观察和洞见!

原载:《人民摄影》2010年5月5日第一版

 



重庆巫山新城中,还有传统的理发铺,铺子后面是开始新建的移民小区。(2008年,2月)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