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峡记忆

    “新三峡在线”首席制作人: 陈 文 / 图并文

    摄影于我,最初的起源应该回溯到中小学生时期。故乡旧居邻近电影院,时常在学习之余徜徉、流连于银幕上的光影世界。影像,就像一个永远充满磁性的圣物,吸引我兴致勃勃地投入其间不知疲倦——

    20岁那年,父母送给我一台进口理光7型机械相机,成为我大学时代最为重要的学习与生活工具。1994年之冬,从大学放寒假的我回到长江三峡腹地的家乡,第一次有目的地拿起照相机在长江边拍下了一组江滨暮色图片。同年之夏,我将它们以《峡江情思》命名参加高校艺术节,获得摄影类二等奖,并在省城巡回展出。暑假回家,我第一次进入三峡支流大宁河小三峡上游大昌古镇进行拍摄活动,返校后在《成都晚报》发表了个人的第一桢摄影作品《金鸡报晓》。始从那开始,三峡的景象成了我用相机捕捉的目标;休假之余,我数次拿起相机走进长江三峡,拍山川、拍人物、拍建筑、拍民俗……

    实践成为我摄影进步的主要途径,而学习则指引我不断地自我更新。

    光阴荏苒,大学毕业后在三峡东口的湖北宜昌市工作7年,时光在2003年定格。

    公元2003,注定是一个“三峡年”。

    全球瞩目的三峡工程在该年6月1日蓄水至海拔135米高程,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三峡瞬时改变存在了千万年的形貌,数十万三峡人民举家迁徙至新城池……我充分利用时间拟定计划从宜昌城区为起点,7次行走、摄影于三峡库区,自觉地为长江三峡制造、增添了一份影像记录。

    2003年2月,正是羊年之春,三峡库区重庆巫山新县城沉浸在乔迁新城喜迎新春的热闹气氛中。我借着一台F80,独自穿过新城,来到尚未拆适完毕的旧城区一带,搜索拍摄当地人民的拆迁活动。上午10时许,我一路巡行至一条连接新城与老城的通道上,迎面走来一对父女:父亲牵着马,女儿神气地骑乘在马背上,而父女俩的身后正是一座正要拆迁的楼房,大门前悬着醒目的招牌:三峡旅社。我迅速蹲下身体,以较低角度、快速度抓拍下古城最后的影像。随后,我只身逡巡在巫山旧城废墟间、长江码头上下进行了一整天的拍摄,记录下在三峡蓄水前一个移民县城的残存旧貌与百姓生活真实。

    春节一上班,我即与本埠报社版面编辑商量,决定在三峡工程正式蓄水前以《回眸三峡》为题,做一组图文结合的系列报道,重点记录原貌的长江三峡,突出原貌三峡的自然与社会风物;在图片的运用上,从微观入手——抓摄民间社会生活细节,给读者一个真实而又具象的图文版三峡。

    2月底,春寒料峭之中,《回眸三峡》在周末版上正式与读者见面。其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回眸三峡》系列报道共计连载11期,内容深入到一般旅客难以企及的三峡腹地,引起本地读者的浓厚兴趣;并被旅游界人士逐期收藏,自发地提交转载上网,成为三峡蓄水期间三峡流域知名网站中最重要的三峡报道文本。而我则首次以“317”为网名,开始了在网络世界的影像经营与交流。

    为了将对三峡的“回眸”做得更加详实,我决定逆水而上行至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将要到达的最远之地:重庆市涪陵区,以拍摄即将被江水淹没的库区人文地理为重点,沿江寻摄原貌三峡。5月15日,正是非典肆虐全国的时候,我戴上口罩,经过层层体温检测,乘坐水翼飞船晨发宜昌夕至涪陵。第二天一早,我拍摄完毕长江边即将消失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石刻后,立即转乘汽车赶赴丰都旧城……就这样,后面的一周时间里,我每天行走一个城市,一路行行摄摄。

    那阵子,每次进出交通站点、出入县区地境,都得逐项填写《旅客登记表》、接受严格的体温检测;而初夏的三峡库区天气多变,时不时挥起了霏霏细雨……涪陵市区、丰都旧城、忠县旧城、石宝新镇、万州市区、云阳新城、云安古镇、云阳老城、奉节老城……在接二连三的“咔嚓”声中,我愉快地感受着它们在胶片中化成银盐。

    6月1日,我与影友一道赶到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县城凤凰山头,从镜头里目睹江水从西陵峡中漫升上来……

    6月13日,我与两位同事收拾好行囊,专门带上手提电脑与数码像机,又一次赴三峡开始了“徒步新三峡”之行。这一次继续沿续“回眸”的道路,细致采摄三峡区间各个代表性地点、人物富有特征与典型意义的图文,将《徒步新三峡》与《回眸三峡》互相对比,记录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的自然山川之变、城池之变,人民生活之变、思维之变……我们车茅坪、穿西陵,舟巫峡、探瞿塘,寻访拍摄下原貌三峡之异、新版三峡之奇——三峡蓄水后的旅游新热点九畹溪、严格治理中的地质滑坡体链子崖、因蓄水风光秀美的三峡支流沙木壤、深藏峡江深处谜一般的世界自然奇观——小寨天坑……沿途虽然烈日当空、疲惫有加,但喜见峡江两岸移民新镇人民生活新气象,不禁一路惊叹,一路祝福……

    行影三峡,时常思量:2003年的长江三峡正处于一个别离与新生的转折期,本土的摄影人岂不以记录为已任?盯住身边的摄影资源,自然三峡、人文三峡、经济三峡、旅游三峡,……不同的切入、不同的风格均是一份生动的三峡表达。

    《徒步新三峡》在本报刊发了15期,受到业界普遍关注与好评。不少国内传媒主动向我们约稿——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最新、最近、最具细节的“新三峡”。

而我没有停歇,与三峡影像为主体,建立了“新三峡在线”个人网站(http://sanxia.tougao.com)——记录、传播长江三峡。

    2003年12月,《新周刊》杂志第169期“2003年大盘点”中,以大篇幅采访报道了我的三峡摄影行动,冠题为《我的个人三峡表达》;随后,我的三峡摄影作品陆续发表于《中国摄影报》、《文艺报》、《中华新闻报》、《人民摄影》、《南方都市报》、《重庆商报》、《厦门日报》、《精品购物指南》、《大公报》、《中国通》、中国旅游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等海内外传媒与出版物。

    2004年9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旅游报、重庆市旅游局、中国旅游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三峡、新重庆、新旅游”全国摄影大赛评选揭晓,我选自2003年三峡纪实系列的摄影作品《巫山纪事》荣获优秀奖,另一张记录三峡民生情趣作品《三峡深处有人家》获得入围奖。

    2003年,原貌三峡终于别离我们而去;

    但她却显影、再生于我的三峡记忆中。

补注:2005年元月揭晓的第五届中国记者节“记者的故事”征文大赛中,

本文荣获优秀作品奖、最佳人气奖两个奖项

 

三峡水位已经到达海拔139米,巫峡口江面宽阔,轻舟疾行。(2004年,5月)

 

重庆巫山旧城拆迁现场,工人扛着建筑物走过。(2003,2)

 

重庆奉节县老城拆除殆尽,一名居民走过废墟。(2003,5)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正在逼近湖北秭归县归州老城,临江商店门窗外即景。(2003,6)

 

三峡工程蓄水前,库区有着千年历史的城镇大规模地拆迁。(2002,5)

 

重庆巴南区麻柳嘴镇系三期蓄水到达之地,两位老人正从老街上小心翼翼而归。(2006,10)

 

透过巫山旧城拆下的门窗,远眺就地后靠建设的库区新城。(2005,2)

 

三峡蓄水百姓移民 (2003,6)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