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系列 2

栖落在草原上的“鸿雁”
——关于我的《蒙古包》系列



      盛夏草原,繁花似锦,绿色连天。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散布在无垠的碧野上,宛如栖落在玉湖上的鸿雁,美得别致,美得明丽。
      蒙古包是最适于游牧民族倒场迁徙的传统住房,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汉文古籍中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帐幕。在《蒙古秘史》中,解释蒙古包是无窗的房子或有编壁的房子。蒙古族的住房被称为“包”,是因蒙古人和满族频繁接触,满族称家为“博”,受其影响,蒙古人用汉字表达住房时,取其谐音和形象,便叫成了“蒙古包”。但是,近年来,随着定居定牧在草原的盛行,游牧多年的牧民纷纷搬出了蒙古包,住进了散发着农耕文化气息的砖瓦房中。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淡出历史,蒙古包也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我的《蒙古包》系列就是为了抢救性地记录最后的游牧人在最后的蒙古包内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我用拍纪念照的形式,以两条线索真实地记录蒙古包的历史文化变迁。一条线索是,记录蒙古人从传统蒙古包搬入铁制蒙古包,再从铁制蒙古包住进砖瓦房的历史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包内陈设的布置大同小异,但都较为讲究。包内西北方最神圣的位置,放佛桌,桌上摆放佛像。包内正中央放图拉嘎(火撑子)。包内的挂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演变,从佛像、圣祖成吉思汗像,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些时代符号的变化,反映了草原牧人生活习俗的变化,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演变过程。而包内的蒙古人是最大的符号,从阳刚男子,端庄女子,到白发额吉,苍桑阿爸,都展示了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极少数牧户的旧蒙古包内,依然留有一些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的东西,如,哈那墙上挂着的狼图腾挂毯、订顶上的风马图案等,都残留着原始游牧生活的信息。
      我希望通过这一组蒙古包、蒙古人的群体造像、特色鲜明的陈设,定格游牧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内涵与现状,继而使游牧文化走向永恒。

 


 


 


 

 

 

 

 

 

 

 

 

 

 

 

 


 

 

 

 |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在线|读图时代出版社|

建议显示模式调整为1024x768真彩色,字体大小中。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中国摄影师》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c) 《中国摄影师》 2000-2007制作